导航
当前位置: 火车吧 > 资讯频道 > 百科/常识 > 火车:大地的动脉

火车:大地的动脉

来源: 火车吧 时间:2010-05-11 16:41:00

  有数字表明,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人口流动受地理条件限制,18世纪初,居住地点有所改变的人,很少有超过方圆10英里的。工业革命与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1750~1850年的100年间,英国人口从750万人增至2100万人。1750年,英国城市人口仅占人口总数的25%,1851年则上升到50.2%,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城市化。

  狄更斯笔下“浑身冒火的魔鬼”

  1865年6月10日,《伦敦时报》的头版报道了一起铁路事故。头一天,一列由福克斯通(Folkestone)开往伦敦的火车,在斯泰普赫斯特(Staplehurst)郊外的一座桥上发生脱轨,7节头等车厢中的6节坠入河中,10人死亡,49人受伤。第7节车厢悬在空中,这节车厢里坐着一位文豪,查尔斯·狄更斯,他1848年出版的小说《董贝父子》对工业革命和铁路时代做出了生动的描绘——

  航海仪器商所罗门·吉尔斯的店铺里摆满过时的仪器,他感叹:“竞争、不停的竞争,新发明、层出不穷的新发明——世界把我抛在后边了。”董贝先生的大公司蒸蒸日上,这位48岁的父亲注视着刚刚出生48分钟的儿子,坚信自己的公司将世代传承。“世界是为了董贝父子经商而创造的,太阳和月亮是为了给他们光亮而创造的。河川和海洋是为了让他们航船而构成的;风的顺逆影响他们实业的成败;星辰在他们的轨道内运行,保持以他们为中心的一种不能侵犯的系统。”

  铁路在这部小说中不断被描写,破旧小镇康登与一个日趋完善整合的国家运输系统联为一体。“铁路时间”改变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时间,改变了人们对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贫民区从地面上消失了,原来一些朽烂的凉亭残存的地方,现在耸立着高大的宫殿;堆放垃圾的空地已被吞没,代之而起的是“一层层库房,里面装满了丰富的物资和贵重的商品”。荒凉的地方修起了花园、别墅、教堂。过去以掘煤为生的图德尔,在新建的铁路上当了一名司炉工。

  铁路和火车在狄更斯笔下又充满了威胁,冷酷无情,是“浑身冒火的魔鬼”。“它藐视其他一切道路和小径,冲破每一个障碍,拉着各种阶级、年龄和地位的人群和生物,向前奔驰。”“它尖叫着,呼吼着,它从城市出发,穿进人们的住宅区,使街道喧嚣活跃;它在片刻间突然出现在草原上,接着钻进潮湿的土地,在黑暗与沉闷的空气中隆隆前进,然后它又突然进入了多么灿烂、多么宽广、阳光照耀的白天。它穿过田野,穿过森林,穿过谷物,穿过干草,穿过白垩地,穿过沃土,穿过岩石,穿过近在手边,几乎就在掌握之中,但却永远从旅客身边飞去的东西。”

  安徒生乘坐的“神雕ADLER”机车

  1840年11月8日,安徒生生平第一次坐火车,他从马德格堡去莱比锡。此前,他坐马车从布伦瑞克到马德格堡,走了半天加半夜,一小时后就要坐火车离开这里。他来到火车站,立刻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车站外面,两条铁轨如同有魔力的链条——它们事实上的确是人类智慧打造出来的有魔力的链条,我们有魔力的车厢必须受它们的约束。我注视着火车头,分隔的车厢,冒烟的烟囱,以及天知道叫做什么的东西,所有这一切似乎构成了一个魔幻的世界。每一件东西似乎都在活动。现在蒸汽和噪声,混同着挤进车厢寻找座位的嘈杂的声音、牛的气味、机车那有规则的心跳、释放蒸汽的呼啸和咝咝声,加强了你得到的印象。”这位童话作家说,第一次见到火车的人会感到害怕,感觉会被火车撞翻、掀到天上、挤成肉饼,但镇定下来,就会知道,眼前这场景就是登峰造极的“火车热”。

  安徒生所乘坐的这列火车分成前后两部分,前两节是宽敞的封闭车厢,与马车车厢类似,后边是几节敞车,“即使是穷苦的农民也可以乘坐,因为票价非常低廉”。汽笛鸣响,安徒生感觉完全放松了:“汽笛响了一声,我们开动了,但走得比较慢,最dian初几步迈得很轻,如同孩子的小手在拉一辆小车子那样。火车逐渐加速,不过不容易察觉,你读你的书,或者看你的地图,实在没有想到旅程真的已经开始了。因为火车在滑行,好像雪橇在光滑的雪地上滑行一样。你一抬眼看窗外,才发现你在疾驰,像一匹马在飞奔。车速越来越快,你好像在飞翔,可是一点也不觉得摇晃,根本不存在你想象的那种不愉快的感觉。”童话作家说,铁路线旁边的田野在奔流,草地和树木在追逐。

  “旅客有站在地球之外看着地球旋转的感觉。”安徒生说,火车和铁路的发明给人们的精神带来惊奇的影响,人们感觉就像古代的魔法师一样有力。“我们把一匹神马拉来驾车,距离立刻消失了。我们这匹野马在呼吸,在喷着响鼻,它的鼻孔冒着滚滚黑烟。梅菲斯托菲里斯把浮士德罩在外套里飞奔时,也不可能比它更快。”人们利用科技与智慧变得更加强大,比中世纪人们所想象的魔鬼还要强大有力,安徒生描写道:“我想起生活中有几次觉得自己深受感动,像这时一样,好像心无旁骛地与上帝面对面地站着。我感到自己有了一种信念,那是儿童时代进教堂时所感觉到的,或者长大成人后在阳光四射的树林里,或星光灿烂的夜晚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所感到的。”

  安徒生当年所乘坐的,很可能就是火车迷称之为“神雕ADLER”的机车,1835年在英国制造,是德国土地上最早行驶的机车。你可以在纽伦堡的德国铁路博物馆(DB-Museum)看到神雕机车的复制品。如今的纽伦堡很少有老建筑存留,它在“二战”时几乎被摧毁,但这里是德国最早的工业城市,西门子公司就发迹于此。郊外的运河连接莱茵河、多瑙河、北海和黑海,运河的港口依旧每年吞吐货物,从菲尔特到纽伦堡的铁路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段铁路,就此掀开了德国工业化的篇章。在铁路博物馆的广场上,你可以看到曾经在德国土地上运行的160辆机车,覆盖了德国铁路发展的所有时期。如果到英国曼彻斯特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你可以看到年代更早一点儿的火车头,紧密排列着,闪耀着钢铁的光泽,仿佛每一辆机车拉到火车线上就可以立刻开动。这家博物馆的建筑曾经是世界上第一座客运火车站及货运仓库,除了火车头,各类纺织机是其主要陈列品。

  罗伯特·斯蒂芬森创造了现代蒸汽机车

  工业革命最早从纺织业开始,带动棉花、麻、煤炭的消耗,也促进交通业的发展。在1750~1830年,由于公共马车服务的快速发展,英国的平均旅行时间缩短了80%,到1830年,英国内陆共有水路4000英里。在曼彻斯特的城市遗产公园,你可以看到运河、桥梁、仓库组成的工业区遗迹,250年前,曼彻斯特的第一条运河开始动工,第一家棉纺厂开始运转,这里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城市。工业革命如虎添翼的一项重要发明就在科学与工业博物馆的小广场上,罗伯特·斯蒂芬森的“行星号”机车,1830年建造,被称为“现代蒸汽机车的真正原型”。

  科技进步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迅速,蒸汽机在17世纪就被运用于英国的煤矿,但早期蒸汽机提供的动能十分有限,提高每平方英寸的气压是极其危险的。1802年,理查·特里维西克终于研制出145PSI(磅/平方英寸)的高压蒸汽机。他19岁就在矿山工作,改进蒸汽机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逃避给瓦特的专利付费,他也曾研制出蒸汽动力火车头,把他的机车命名为“冒烟的魔鬼”,带着他的亲戚和助手,行驶在轨道上。轨道那时也早就存在,木质或铁制的轨道,可以让车轮滚动。车厢更平滑地运行,问题的关键在动力,当时的车厢是由马匹牵引的,脆弱的轨道还无法承载蒸汽机车的重量。完善蒸汽机的装置,让它运用于轮船和火车,这个过程持续了很长的时间。蒸汽动力最先应用于轮船上,人们看到,船不必靠风力来行驶,凭借蒸汽机,轮船可以穿越大洋,机器可以摆脱自然的束缚。

  直到20世纪初,蒸汽机依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原动机。我们可以从大友克洋的动画片《蒸汽男孩》中看到人们对蒸汽机的“迷思”,小孩子劳伊、父亲埃迪、祖父劳埃德,围绕着一个威力巨大的“蒸汽球”展开争夺。这颗小小的“蒸汽球”能推动一个巨大的堡垒,简直比核动力还要威猛,祖父认为,世人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样的科技,但父亲埃迪是一个“科学狂人”。1851年第一届万国博览会举办之时,各国政要、商贾云集于水晶宫,却不料泰晤士河成为一个大战场,埃迪在美国财团的帮助下,带着潜水兵、机械铠甲兵、人鸟型战士从堡垒中出动,宣扬武力,兜售军火。这部2004年出品的动画片被视为“蒸汽朋克”的代表作,世上第一部电影是描绘蒸汽火车的,第一部有声动画片是描绘蒸汽轮船的,在20世纪末出现这类“蒸汽朋克”作品,将蒸汽(steam)和朋克(punk)混杂在一起也就不足为奇,这一门类的科幻小说、电影集中描绘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假设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计算机成型,展开一个平行于19世纪西方世界的新世界,或者描述科技失控的可能,或者想象更美更有效的机械。《蒸汽男孩》对机械、仪表、火车进行了生动的描摹,影片中也出现了一位真实的“蒸汽男孩”——乔治·斯蒂芬森,他被当做“火车之父”,他和他的儿子罗伯特·斯蒂芬森,制作出了神奇的蒸汽机车。

  关于曼彻斯特与利物浦之间的那条火车线有许多故事,在1800年到1825年之间,曼彻斯特的城市面积扩大了一倍,利物浦港口的轮船也是成倍增长,曼彻斯特需要从利物浦运来更多的煤和棉花。但从运河中获利的商家反对修建铁路,1822年,罗伯特·斯蒂芬森就参与了曼彻斯特至利物浦火车线路的第一次勘测。两年后,乔治与罗伯特父子进行了第二次勘测,但这一项目在英国国会没有得到批准。乔治说:“我深信一条可以使用我的蒸汽火车头的铁路,效果远较运河为佳。我敢打赌,我的蒸汽机车在一条良好的铁路上,每天可以运载着40~60吨货物,行驶100公里路程。”1825年9月27日,在达林敦和斯托顿之间,乔治·斯蒂芬森的“旅行者号”进行了一次里程碑式的运输,牵引着6节煤车,载重80吨,最高时速达到24英里。1826年,曼彻斯特与利物浦之间的火车线经过了第三次勘测并最终得以修建,乔治主持施工。1829年,他的“火箭号”机车经过竞赛成为最佳火车头。1830年,更加完善的“行星号”机车面世,利物浦与曼彻斯特之间的客运、货运线路开始运营。

  “让国家管理铁路,还是让铁路管理国家”

  随后的10年,英国的许多条主要铁路线开始兴建,如伦敦到伯明翰、布里斯托到南安普顿等。铁路线增长的速度超过任何人的想象,1841年,英国建成的铁路已经长达2100英里,到1845年,英国有620条铁路线处于计划中,到1847年,建成的铁路线达到4000英里,超过4.5万人受雇于铁路公司。

  如今,你降落在伦敦希思罗机场后,可以乘坐快线到达帕丁顿(Paddington)车站,从那里换乘地铁可以前往国王十字车站(King's Cross),出来走几步就到了大英图书馆。你也可以坐到滑铁卢(Waterloo),出来就看到泰晤士河,穿越英吉利海峡到达巴黎的“欧洲之星”也在这站出发。你坐地铁还可以到利物浦街、查令十字街等地,这些地铁站名在1851年世博会前就已经存在,它们是各家铁路公司到达伦敦的终点站。第一届世博会的数百万观众就是坐火车从英国各地来到首都的,这些车站是英国早期铁路混乱而快速发展的缩影。帕丁顿车站是属于大西铁路公司的,Marylebone是中部铁路公司(Great Central Railway)的,Euston是属于伦敦及西北铁路公司的,国王十字车站是大北铁路公司的,Cannon街和查令十字街是东南铁路公司的,Waterloo是西南铁路公司的。这些铁路公司会共享一些线路,但在首都却有各自的终点站以显示其存在,不存在一个“伦敦火车站”。今天你要从伦敦出发往英国的北方去,还是从国王十字站上车,大大小小的铁路公司间的兼并重组直到1923年才告一段落,由此可见铁路发展初期的资本狂热。英国当时盛行“放任主义”政策,但铁路公司很快就意识到,出于对铁路运输效率和公共安全的考虑,铁路运输必须由相关部门统一管理。铁路提供了通往各地的快速便捷的运输方式,理论上这一体系的扩张应该会使交通更便捷的,可是事实上,货物运输从这条线路转换到那条线路引发了很多难题,比如无法协调的发车时刻表、两个车站之间距离过远等等。

  铁路网络的统一进程和交通垄断化的进程缓慢推进。雷丁大学经济教授麦克·卡森的新著就是研究“英国早期铁路系统”的,他向我们介绍,在铁路发展之初,每个城镇都希望自己拥有比邻近城镇更多的铁路线,每家铁路公司都有庞大的线路规划。这使得议会在1840年决定使用火车作为运输动力的公司对其乘客必须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1893年禁止了不同公司在同一条铁路上竞争运行。英国议员当时有一句名言:“到底是让国家管理铁路,还是让铁路管理国家?”这说明铁路作为现代工业的一个系统化工程担负着“塑造国家”的使命。每一个大城市都与首都相联,每一个城镇都要与一个大城市紧密地连接,铁路作为一个系统形成了国家的血脉,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伦敦时间或者说格林尼治时间的确立。每个城镇都不可能再看着日晷确定自己的作息,普利茅斯时间不可能比伦敦时间再晚20分钟,每家铁路公司都以格林尼治时间确定自己的火车时刻表,全体英国人有了统一的时间概念。

  火车戏剧性展示了民主的状态

  铁路是机器的集合,由车轮、轨道和车厢组成的集合成为轨道交通系统。而这一系统会进一步容纳科技的进展。电报系统在19世纪初期就达到了技术上的成熟,但是在铁路出现前,未有广泛的实际应用。铁路与隧道给了电报一次应用机会,工程师把整条线路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由一个电报发射器服务。当线路通畅时,这个发射器会给前面的区域发信号,火车司机收到信号向前行驶,火车司机不必再使用自己的知觉和判断力来确定前方有无障碍。当一列火车行驶在预先设定好的路线上时,一个司机不用扮演“陆地船长”的角色,电报确定了他的身份,他是一个工业工作者,机器的操作者。电报变成了“机器系统”中的一部分,没有电报,铁路就像一个没有神经系统的无生命的表皮。沃尔夫冈·施菲尔布泽(Wolfgang Schivelbusch)撰写的《铁路旅行》一书中说,电报的视觉形象也变成了铁路旅行的象征,旅行者眼前闪过电线杆和电线,它们和铁轨一样和车厢如此的亲近。“机器系统”介入了旅行者和景色,改变了他的感知。

  早期记述火车旅行的文字,都将火车和通过车窗看到的景色当做两个分离的世界。乘客惊讶于桥梁和隧道工程的宏伟,而真正让乘客产生“分离感”的,是火车本身,它介入到人与自然之间。人通过机器的移动来观察风景,似乎风景也是由机器驱动而来,人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都发生了重大改变。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他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说:“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19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乡村和住宅的封闭空间开始让位于旅游,让位于速度和刺激(由铁路产生的)。”他说,在铁路时代,“人类旅行的速度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了徒步和骑牲畜的速度。他们获得了景物变换摇移的感觉,以及从未经验过的连续不断的形象,万物倏忽而过的迷离”。

  当时的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并不赞赏铁路,他说:“乘坐火车,我根本不能把它视为旅行,那只是被送到一个地方,与包裹没什么两样。”法国诗人马拉美也认为,铁路只在意起点和终点,风景似乎成为“铁路的副产品”。人们坐上火车从巴黎出发,就迅速抵达目的地,“像布列塔尼一样,诺曼底是西部铁路线的一部分”。然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康斯坦丁·贝魁尔却给予火车与铁路极高的赞美,他认为,借助铁路和轮船的旅行比法国大革命更有效地传播了平等和自由的观念,作为工业革命的一部分,铁路推动了人的解放,是自由与文明的战车。社会上各等级的人一起旅行,不同财富、地位、性格、习俗、着装风格的人聚集在同一生活场景中,火车戏剧性地展示了民主的状态,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然而,后世的研究者称,康斯坦丁·贝魁尔如此赞美火车,是因为法国铁路当时还没有车厢服务的概念,还没有区分一等车厢和普通车厢。或者,他无视这种差别,醉心于技术带来的平等,每个乘客都同样被运送,用同样的动力。法国作家都德乘坐三等车厢完成一次旅行之后,很是抱怨地写道:“醉鬼乱唱,大胖子农夫睡觉,像死鱼一样张着嘴,老小姐带着她们的篮子,孩子乱跑,车厢里弥漫着烟雾,白兰地和咖喱味道。”

  1844年,英国颁布法案,要求给第三等和第四等车厢盖上顶棚,不要把乘客当做货物。有乘客给铁路公司写信,要求他们更好地安排座位——乘客应该在往返旅途中分别坐在车厢两侧,这样能看到路途中的全部风景。英国的一等车厢当时是按马车车厢来布局,整个车厢被划分成若干类似于马车车厢的小格子,聚在同一个格子中的乘客要面面相觑,而美国的火车车厢更多是通透的,大多数座位都面朝火车行驶的方向,到底哪种座位安排更好?公共空间和隐私之间的关系开始被讨论。

  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城市化

  1839年,英国《季度评论》的一篇文章说:“铁路以及基于铁路的旅行,使人们从壁炉前的座椅到一个大城市的时间缩短了2/3,他们彼此间相聚所需要的时间也缩短了2/3。如果这个速度加快,时空变化的进程就会更快。我们的邻居,我们的后院,我们的城镇,不仅能彼此离得更近,也都更靠近国家的中心。距离消失,我们国家的面积就会收缩,如一个巨大的城市。”那个年代,火车的时速不过30英里,只比马车快3倍,但已经超过前人的想象。1800年,美国发明家奥利弗·埃文斯预言,凭借蒸汽机的交通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人们将以时速15英里到20英里的速度移动,早上从华盛顿出发,乘客会在巴尔的摩吃早餐,在费城吃晚餐,在纽约吃夜宵。这位发明家未能预感到,英国人的时空观变化得更快,《季度周刊》的文章说:“蒸汽机瞬间把大西洋变浅了一半,我们与印度之间的交通运输也同样受惠。印度洋变小了,印度的铁路如劈开红海般的神奇,地中海离我们只有一个星期的路程,在我们看来像一个湖泊。”

  有数字表明,在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人口流动受地理条件限制,18世纪初,居住地点有所改变的人,很少有超过方圆10英里的。工业革命与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1750~1850年的100年间,英国人口从750万人增至2100万人。1750年,英国城市人口仅占人口总数的25%,1851年则上升到50.2%,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城市化。

  铁路工人成为高收入的职业,工资最高的是挖隧道的矿工,每天能挣5先令,是英国普通工人的两倍,有5000名英格兰工人参与了法国巴黎至里昂铁路的建造,他们的收入让法国人感到惊愕,工人的收入“颇有余裕用在牛排、天鹅绒背心和威士忌酒上面”。英国公司开始向德国、美国出口火车技术。尽管英国铁路起初是把货运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但在某些线路上,客运的收入远超过货运,旅客们开始享受“蒸汽动力”和“铁路速度”。火车上有了餐饮服务。1850年,乔治·斯蒂芬森注意到火车旅行的兴起,“凡火车为去休养的旅客停车的沿途各站,都设有布置豪华、室内温暖和光线充足的候车室。这些候车室都附设餐厅”。

  第一个注意到火车旅行能带来利益的人叫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他在1841年就开始组织乘客坐火车旅行,这是旅行社的先驱。1846年他组织了350名乘客从莱切斯特出发前往苏格兰旅行,到1851年伦敦举办世博会时,有16.5万人通过他的旅行社前往水晶宫。4年后,托马斯·库克组织了第一次“出国游”,组团从莱切斯特到达法国加莱,而后到巴黎参观1855年世博会。他第一个推出“火车联票”和“自助旅游”服务,英国游客到达瑞士、意大利进而到埃及。1872年,富裕的英国人花200畿尼即可参加“环球旅行”,乘轮船越过大西洋到美国,横穿美国之后坐轮船到日本,然后到中国和印度。1874年,托马斯·库克推出“旅行支票”,如今,库克公司的股权虽多次易手,但你还可以在英超球队的胸前广告上看到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旅行机构的名称。

  世界贸易的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法国的靴子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法国的鞋面总比英国的要好一些。”进而他们承认,“在有关风尚的各个层面,法国人都比英国要好一些”。英国开始从法国进口大量的酒,从瑞士进口钟表。随着一国接着一国进入了铁路时代,英国鼓风炉、搅炼炉和辗铁厂的产品正在向海外倾销,同时,英国进口的农产品大幅上升,外国牲畜、蔬菜和奶制品横渡英吉利海峡,沿铁路运输到伦敦,那里能时刻保存足够几个月食用的肉和粮,英国首都是一个摆脱了饥荒恐惧的大城市。

  铁路运输让工厂的规模更大,让煤矿的生产更高效,而在工业上最直接的需求就是钢铁,车轮、铁轨、火车头都需要更多更好更便宜的钢铁。当时生铁硬而脆,还保留着农业时代特色的名称Pig Iron,熟铁又太软,钢既硬又韧,但锻造方法艰难。1850年,每吨钢的成本是50英镑,起初,亨利·贝塞麦炼钢的动力是想造出一门威力更强的大炮。1855年贝塞麦设计了一个炉子,高约1.22米,下部有6个风口,可加入熔融生铁约350公斤,炉温能高达1600摄氏度,铁水通红,这就是贝塞麦转炉的雏形。1856年,贝塞麦取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但还很少有工厂采用他的发明,他来到谢菲尔德,用贱卖的方法迫使这个行业采用他的转炉炼钢法。谢菲尔德生产的设备包括供火车头用的弯轴、车轴、推进轴系和火车轮胎。贝塞麦钢轨,终于在1862年4月铺设在纽卡斯尔铁路桥上。1863年5月,伦敦—西北铁路也在坎登城试用了贝塞麦钢轨。1862年的伦敦万国博览会上,贝塞麦公司展出了轴、胎、棒、杆、条和制绳索用的钢丝。1865年到1874年之间,谢菲尔德这个城市制造的钢,比世界上其他所有地方加起来还要多。贝塞麦于是成为英国钢铁协会的主席,发了大财,工业革命也从“铁的时代”转向“钢的时代”。1870年,每吨钢的成本降低到了4英镑,这一年,英国的钢产量是24万吨,其中22.5万吨是用贝塞麦转炉制炼的,另1.5万吨则是用威廉·西门子发明的平炉法制炼。

  西伯利亚大铁路带来的“第一次全球化”

  世界贸易带来了跨国公司的雏形,1881年,沃尔纳·西门子研制成功了小型的电力机车,在水晶宫门前载客运行。1883年,有轨电车开始在伦敦和柏林铺建。此时的西门子已经是一家“跨国公司”,他们已经为俄国建立了电报通信网,在圣彼得堡建立了子公司。威廉·西门子负责英国的生意,给自己取了个新名叫“查尔斯·西门子”。西门子公司1863年开始在泰晤士河畔沃尔维奇自己的电缆厂生产海底电缆。1896年,“轻轨”的设想出现,在机车的重量和速度上有所限制,以满足城市周边交通的需要。1897年,德国人鲁道夫·狄塞尔(Rudolf Diesel)的柴油发动机终于完善,两年后就成为百万富翁。1913年他去英国,乘船横渡英吉利海峡时失踪,人们猜测他死于海中。第二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柴油机已成为各国潜艇的主要动力。而后柴油机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卡车、矿山和工厂,Diesel成为柴油机、内燃机和一种意大利牛仔裤的名字。沃尔纳·西门子和鲁道夫·狄塞尔这两个德国人,让火车的动力有了另外两种可能性——电力机车和内燃机。1895年,世界上第一条使用电气机车的主干铁路在美国的巴尔的摩和俄亥俄州之间建成,这种机车有4个马达带动的车轴,从车顶的电线中获得电力。这是第一条电气化铁路。1912年,第一辆柴油机车在德国和瑞士建造。

  1887年,英国的铁路里程已经达到16904英里,1900年达到18680英里,1913年达到20281英里,在新世纪的13年间,铁路里程只增加了1601英里。从地理上说,英国铁路系统差不多已经完成了,尽管从技术层面上说,铁路的改造始终在进行。但英国的铁路专家在1899年就已经承认,英国铁路方面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学了,外国人更多是前往美国学习铁路的建设、组织与运营。

  铁路所缔造的奇迹依然在延续,1900年巴黎世博会,最令人惊讶的景观是出现在俄罗斯馆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The Trans-Siberian Railroad)全景装置。游客可以登上70英尺长的豪华客车车厢,内设酒吧、餐厅、吸烟室和卧室,车窗外用电影模拟的景象,用45分钟虚拟完成从莫斯科到北京的旅行。作为一种展示手段,5年前问世的电影得到充分利用,法国人格里姆·塞宋(Grimoin Sanson)在埃菲尔铁塔广场前的大厅里播放圆景电影,在10米高的放映厅中,他把白色帷幕连起来,观众席如一个巨大的热气球吊篮,影片的主题是“跨越欧亚两洲的氢气球旅行”。

  然而,此时跨越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铁路还没有完工,1891年5月,皇储尼古拉在海参崴主持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奠基仪式。此后10年,俄国为这条铁路花费了14.6亿卢布,超过了同期的军费开支。成千上万的俄国农工参与了施工。1904年7月13日,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铁路干线才开始通车,而收尾工程则延续到了1916年。

  英国学者沃玛(Christian Wolmar)研究英国交通及英国的火车历史,他的最新著作是《血、铁、金:火车是如何塑造世界的》。他说,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铁路工程极为严酷,很多囚犯从事施工,而第一条横贯美国的铁路,平均每英里就牺牲掉100个工人——很多是爱尔兰和中国工人。在19世纪,铁路带来“第一次全球化”,劳工输出,堪萨斯州的小麦喂养曼彻斯特的工人,印度的棉花给巴西的工人做出了衣服。英国和美国的铁路建设是纯粹的、生猛的资本主义加政府推动,铁路在全球化的工业革命中担负了最重要的角色。

  大众旅游的兴起

  身处巨变的年代——全世界都动起来的时候——连动也不想动,真是滔天大罪!快快上路吧,旅费一点也不贵!

  ——Thomas Cook旅行社1854年的广告

  黑池,这个英国的著名旅游胜地见证了铁路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衰。在铁路修建前,从伯明翰到黑池要用3天,从曼彻斯特到黑池40英里,要用一整天。1830年,伦敦和布莱顿之间每天有48班客运马车往返,搭乘马车要用4个半小时,1英里平均要支付3便士。英国铁路公司在运营之初,把精力主要放在货物运输及运送富裕乘客上。1844年的《铁路法》明确规定,铁路公司有为“劳工阶层”提供服务的义务。1848年,从曼彻斯特乘火车前往海滨度假的观光客已经超过10万人次,两年后突破20万人次。“除非那些廉价的火车停开,或者能够制定有效的规则来管理成千上万的游客,否则,作为尊贵游客所喜爱的旅游胜地黑池就会毁掉了。”有人如此感叹。黑池出现大规模的游说活动,希望当地铁路公司能在星期日停运,因为参加一日游的曼彻斯特工人源源不断地涌来,把原来的有钱人都赶走了。但托马斯·库克认为:“在这进步的年代,奢华的高级消费已是老旧的无稽之谈,铁路和轮船是人类科学之光的结晶,是为民众而诞生的。人中之龙与最高尚的心灵皆喜于见到大众沿着他们先前踩出的欢乐之途走来。”

  托马斯·库克当时的一项发明沿用至今,那就是“火车联票制”。兰开郡的工人们有了基本的度假福利,他们以家庭、朋友为单位,开始在英国和欧洲旅行。相应地,一些旅游观光项目也被创造出来——1888年皇家表演,1872年牛津剑桥划船比赛,1895年苏格兰高地狩猎季,这些为观光客而开发出的“表演项目”让英国游客有了对国家的认同感。各种旅游协会、旅游俱乐部开始组建,工人们逐渐有了带薪休假的权利,劳工阶层“占领”了自己的度假胜地,更富裕的人们就要走更远的路,找更偏僻的地方去休假。

  英国的度假人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已达到每年3000万人次,专家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汽车的人口大量增长,到1939年为止已经超过200万。二是长途客运汽车更加便利。三是空中交通发展迅速,1938年英国境内的总飞行英里数突破2亿。四是各种旅行机构大量出现,各类旅游目的地也加大投资吸引顾客。

  美国铁路与西部开发

  “我10岁那年失去双亲,弗吉尼亚的亲戚打算把我送到爷爷奶奶那里,他们住在内布拉斯加州。我和山区小伙子杰克一起出发去西部,他要在爷爷的农场打工。他对这个世界的经验并不比我多,那天早上也是他第一次坐火车,我们一起被送上车,去看看新世界里的运气如何。杰克买了火车上能提供给他的所有东西:糖果、橘子、黄铜纽扣,他给我买了一本书。有个列车员非常友善,他好像对这个国家了如指掌,哪儿都去过,能说出每个州、每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他告诉我们前面车厢里有一家人也要去西部,他们跋涉大洋而来,不会说一句英语,只有一个小姑娘,只会说一句——我们要去内布拉斯加。我不记得我们跨越了多少条河流,大概经过的河流太多以至于我麻木了。内布拉斯加很大,火车在这个州里就跑了一天。晚上我们终于到了黑鹰镇。”

  这是美国作家薇拉·凯瑟(Willa Cather,1873~1947)的小说《我的安东妮娅》开头部分的大略翻译。薇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潜心描写美国中西部拓荒精神的女作家,她9岁随父母移居到内布拉斯加。《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妮娅》是薇拉·凯瑟的两部主要的小说,描写了第一代东欧和北欧的移民在美国西部拓荒岁月中的艰苦生活。

  美国西部曾是尚处于开发中的边远地区,但在19世纪后半期基本实现了城市化,在这个过程中,铁路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它通过促进工业化和提供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推动了经济和人口重心向城市的转移;一方面又通过创建铁路城镇和形成地区性中心城市,直接增加了美国西部城市的数量。

  美国曾是世界上铁路建设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国家。1833年就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铁路,南卡罗莱纳州境内从查尔斯顿到汉堡,全长136英里。到1840年,美国的铁路通车里程已达到2820英里,从此,美国一直是世界上铁路线最长的国家。

  19世纪后半期,尤其是南北战争后,美国的经济发展进入“飞跃期”。1848年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以及随之而兴起的“淘金狂热”,使成千上万的移民涌向西部,为鼓励西部开发,林肯总统颁布法令可以让美国人用极低廉的价格获得大片的土地,这也使得更多的移民向西部迁移。

  1869年联合太平洋铁路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在犹他州的普罗蒙特利接轨,把东部、中西部的中央地带同西海岸的旧金山联结起来,构成了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线。它被誉为“自从伊利运河建成以来美国历史上运输工程的一项最高成就”。随后美国西部又先后于1868~1873年、1879~1883年、1886~1891年掀起了三次铁路建设高潮,相继完成了圣菲、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铁路。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之间的大动脉总长度达7万英里。

  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田间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城市所提供的经济机会对当时美国经济与人口重心向城市转移所产生的“拉力”显得更为重要。据统计,1890年,美国城市居民的年均家庭财富超过9000美元,而乡村家庭则为3250美元。美国的劳动力需求也对欧洲国家具有很大诱惑力。外来移民中农民和非技术人员成为一些城市的主体。在1860~1890年,美国城市所增加的人口中,有54%以上是外来移民。据估算,在美国,移民在19世纪初期是以每10年10万人的速度迁入的,19世纪中期这个速度增加到每10年200万人,19世纪末更加快到每10年500万人以上。1860~1910年,西部城市人口总数由600万增加到4200万。洛杉矶和西雅图这两个城市的崛起都与铁路铺设密切相关。当太平洋铁路自旧金山向南铺设时,只有1.5309万人的洛杉矶即向该铁路公司提供了60万美元的现金资助。1870年,当北太平洋铁路向西铺设时,西雅图还只有1107人。

  民用飞机的里程碑

  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机进行动力飞行。这对在俄亥俄州的代顿拥有一家自行车商店的兄弟最重要的发明是飞机的副翼,飞行员通过可移动的副翼来保持飞机的平衡。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展出了莱特兄弟的飞机。在大航海时代之后,人类将进入航空时代。

  1909年7月25日:法国发明家布莱里奥驾驶自己设计的单翼机“布莱里奥”Ⅳ型,早上5点从法国加莱出发,37分钟后降落在英国丹佛,这架飞机的发动机有3个汽缸,飞机最高时速为40公里。

  1919年7月:英国的R34飞艇首次完成横跨大西洋的双程旅行,7月2日从爱丁堡出发,4天后在纽约的长岛降落。飞艇上共有30名乘客,工作人员要先乘降落伞到达地面将飞艇固定。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可靠的飞机促成了航线的开通。战后,飞机被用来运送来往于伦敦和巴黎的官员,以参加战后和谈。同时,民用服务也开始了。乘客搭乘德·哈维兰DH4客机来往于巴黎和伦敦。

  1933年2月8日:波音飞机公司推出其第一架客机的原型——波音247。它具有全金属的流线型机架,单个机翼的展幅达22.6米,起落架可以收缩。飞机能以每小时180公里的速度飞行,最高时速达到322公里。可乘坐10名乘客和两个飞行员,能不加燃料持续飞行1297公里。

  1939年8月24日: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在德国升空。由德国海因凯尔公司研制的HE-178飞机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时速达到640公里。这一发动机是德国科学家、25岁的奥海因博士发明的。

  1952年:一架由英国海外航空公司旗下德哈维尔公司研制的“彗星1号”完成了从伦敦到南非约翰内斯堡的飞行,这是喷气飞机的首次民用。但两年后的一次飞行,“彗星1号”发生了爆炸。

  1958年10月4日:英国海外航空公司开辟了首条跨越大西洋的民用喷气机航线。84名乘客乘坐“彗星4号”飞机从伦敦飞往纽约,飞机采用4个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制造的发动机,巡航时速达856公里。3个星期后,泛美航空公司采用波音707飞机开通了纽约至巴黎的航线。

  1970年1月23日:全美航空公司波音747飞机从纽约出发到达伦敦。随着飞机乘客越来越多,天空越来越拥挤,能运输更多旅客的飞机可以给旅客带来更便宜的票价。波音747当时的时速达到1024公里。

  1976年1月21日:两架协和式超音速飞机同时从伦敦和巴黎起飞,飞往巴林和里约热内卢,协和式飞机由英法联合研制,载客100人。

  20世纪90年代后期,空中客车公司决心研发超大型客机,A380于2001年初正式设计定型,2005年4月27日首架A380试飞成功。

  20世纪初的英国蒸汽机车

  1930年8月 ,英国大西部铁路线正在紧张铺设中

  20世纪初在欧洲中部发生的一起铁路事故现场

  1820年,乔治·斯蒂芬森(上图)发明的蒸汽机车

  20世纪50年代,乘火车出行的人们

  1938年,伯明翰市长主持伦敦——伯明翰铁路开通100年庆祝活动

  1943年,妇女志愿者在清洗蒸汽机车

  1868年,建设联合太平洋铁路的工人们

  20世纪60年代,空乘人员在协和飞机模型前合影

  1970年,乘坐协和飞机的旅客

  位于布里斯托菲尔顿的协和飞机制造厂(摄于1971年)



下一篇 39号蒸汽机车

免责声明:火车吧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相关阅读

更多

手机版 关于火车吧 源码下载 友情链接 在线订票 隐私原则 意见反馈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QQ:151219695 联系邮箱:151219695@qq.com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4 huoche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