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火车吧 >二十四节气 >寒露 >寒露节气 > 中国哲学体系的展现——24节气

中国哲学体系的展现——24节气

来源: 火车吧 时间:2020-11-29 14:32:49

小时候大家都背过二十四节气歌,短短28个字的二十四节气歌朗朗上口,凝结着我们祖先对自然和社会生活,长期观察获得的智慧结晶。不仅指导古代劳动生产和生活,更折射出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留下的一串密码,在劳动人民解读自然规律的同时,贵生意识、阴阳五行思想、天人和谐理念等中国特有的哲学理念成为万能的密码本,为中国人理解世界提供广泛的灵感。即使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二十四节气仍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文章,了解二十四节气背后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体系的展现——24节气1

1. “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的雏形中国人对自然的观察从很早就开始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献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人了解天地运行规律的途径有限,根据观察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和昼夜长短变化,创设了最早的“四象”说。后来人们观测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并给它们分别命名。“日中”和“宵中”都是说一天当中昼夜平分,“日短”和“日永”分别代表一年当中最短的一天和最长的一天。“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分别表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夏秋冬被统称为“四象”。于是,四季被简单划分出来,而“四象”就是“四时”——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又在四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八节,于是二十四节气的整体框架被确定出来。中国哲学体系的展现——24节气2

2. 斗转星移与二十四节气的确立后来人们观测到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与“四时八节”密切相关,二十四节气由此得到进一步发展。古人发现北斗七星的斗柄会因为季节交替改变指向,斗柄指东为春,指南为夏,指西为秋,指北为东。可以直接观测到的斗转星移成为古人判断节气变化的主要依据。到了西汉汉武帝时期,皇帝下令将“二十四节气”吸收进《太初历》中,作为立法确定下来。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比之前有较大发展,发明出了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更为准确地确定日影长短,将一年中日影最长的冬至作为一年之首。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黄经度数划分,这才有今天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的二十四节气出现。中国哲学体系的展现——24节气3

3. 二十四节气对农事生产与生活的影响二十四节气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这一农耕文明的产物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生产方式与生活需求,不仅帮助农业生产把握农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由二十四节气演变发展而来的习俗与生活习惯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寄托着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民对“二十四节气”的精神寄托仍只增不减,在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哲学体系的展现——24节气4

1. 春:一年之始,万物启蛰从二十四节气中不难看出,四季被人为地奠定了与人们生活相符合的基调:春萌生,夏生长,秋收获,冬储藏。春象征着万物的新生与复苏,谚语有云:“春雷响,万物长。”古人感知到春季生命的变动,萌生出对生命的崇敬之情——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贵生意识。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此时“东风解冻,蛰虫始振”;到了雨水时节,冰雪消融,“鱼上冰”“鸿雁来”,天地逐渐恢复生机;而节气之一的“惊蛰”,本就是自然生物结束蛰伏,恢复活动的意思。从生命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更像是对动植物活动的高度概括。中国人敬畏自然规律与万物生灵,也包括对人本身的尊重。中国哲学体系的展现——24节气5

惊蛰过后,天气回暖,阳气上升,人类也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首条定则。贵生意识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认为人的生命是高贵的,“二十四节气”帮助人更好的生活和进行生产劳动,正好顺应这一思想。在生产方式与生产力尚不成熟的古代,二十四节气成为提高生产力的主要指导法则;同时,二十四节气中对自然的观察以及从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让人们懂得在正确的时间向自然有限的获取资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尊重万物的生长规律,以此形成自然生态的良好循环的思想。古人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活动,节事,饮食等生活各个方面,都是贵生意识的体现。中国哲学体系的展现——24节气6

2. 夏:万物生长,高效管理到了夏季,植物就进入了生长的主要时期。在中国大多数地区,夏季的日照时间比其他三季更长,降水最为频繁,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光照与水分,可同样带来旱涝灾害的威胁。而二十四节气的出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农业损失,与西方文明强硬的改造不同,人们在顺应自然的同时也学会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独特智慧。“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小满时节降雨逐渐增多,农民也开始关注农田的水涝情况;“芒种”是大麦小麦收获,谷、黍播种的分界点,把握这一节点对下半年的作物耕种至关重要。二十四节气为夏季作物生长提供了高效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3. 秋:阴气始下,万物收阴阳五行思想形成于战国时代,其中道家的《老子》《庄子》在阴阳五行方面的创造与推行发挥巨大作用。后来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下,道家、阴阳家以及其他门派的思想相互影响,《易传》终于产生,阴阳思想的体系也更加完整。中国哲学体系的展现——24节气7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战国末年,其内容和思想无不体现阴阳观念。人们开始用阴阳解释四时,认为阴阳二气交感变化形成宇宙,四时是阴阳交合的产物。古人最终得出阴阳与四时的关系:太极是宇宙的起源,阴阳化生四时,阴阳二气此消彼长的四时交替的根本原因。四季中春夏阳气最胜,秋季被认为是阴气盛行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这就是“白露”的由来。从白露开始,中国大多数地区开始降温,候鸟开始迁徙避寒,而白露的到来也说明丰收的时节越来越近。正所谓:“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可见白露的气候对作物收成有重要影响。4. 冬:一年之终,知止不殆冬季严寒,光照较少,为减少能量的消耗,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生物大多选择修养生息。中国哲学体系的展现——24节气8

大寒时节,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停止,劳动人民一方面为土地堆肥,做好动植物的防冻工作,另一方面,人们也格外注重保养身体。老子提出“知足常足”“知止不殆”,对自然的主观开发要适可而止,以维持生态平衡——这是中国哲学体系中和合思想的重要体现。总结如果说二十四节气是一滴汇集劳动人民智慧的露珠,其中折射的光景,就是中国丰富绚丽的哲学体系。二十四节气形成于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确立于科技较为发达的汉初,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具有指导意义。其中蕴含着中国古老的智慧,不仅培育了中国人尊重自然和生命的世界观,也塑造了以和为贵的生活理想。中国哲学体系的展现——24节气9

直到今天,二十四节气中“绿色共享”的思想仍不过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二十四节气背后的哲学理念切合紧密,在当下仍然具有时代意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永远的宝贵精神财富。参考文献:1、《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文化的关系》2、《论二十四节气的哲学意蕴》3、《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以及文化传承价值》


免责声明:火车吧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关于火车吧 源码下载 友情链接 在线订票 隐私原则 意见反馈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QQ:151219695 联系邮箱:151219695@qq.com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4 huoche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