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邵阳市政府网

  • 中  文  名: 邵阳市政府网
  • 官        网: http://www.shaoyang.gov.cn
  • 地        址: 大祥区城北路东面6号
  • 服务热线: 0739-5360681
  • 分        享:
邵阳市政府网

邵阳市政府网简介

  邵阳,史称“宝庆”。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总面积20829平方公里,全市辖3个市辖区、7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北塔区、大祥区、双清区、邵东县、新邵县、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绥宁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武冈市)。市人民政府驻大祥区。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地形以丘陵为主,南、西部多山地,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主要河流有资江、邵水。气候温润,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年均气温16.1℃~17.1℃,1月均温4.7℃,7月均温28.2℃。特产有“雪峰蜜桔”、“宝庆三辣”(辣椒、黄姜、大蒜)、猪血丸子、新宁脐橙等。森林资源丰富,是全省四大林区之一。有娄邵铁路与湘黔、京广线相接,沪昆高速、320国道横贯东西,二广高速、207国道纵贯南北。资江水运可达洞庭湖。名胜有世界自然遗产崀山风景区、北塔、水府庙、昭阳侯国故城址、武冈法相岩等。邵阳人以热情豪爽而闻名,善于经商的邵商遍及海内外。邵阳气候舒适,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安逸。行政区划编辑截至2012年底,邵阳市共下辖3区8县1市,其详细信息如下表所示。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7071741人,截至2005年12月31日,邵阳市辖3个市辖区、7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全市共有18个街道、94个镇、81个乡、21个民族乡。

  人口民族编辑人口

  邵阳历史悠久,已发现的古人类聚落遗址出土文物表明,境内先民的活动屯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唐代,邵州出现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唐贞观十三年(639),邵州所辖邵阳、武冈两县只有2856户、13583人,至天宝元年(742),邵州人口发展到17073户、71644人。100余年间,人口增加4.27倍。宋崇宁元年(1102),邵州辖邵阳、新化、武冈3县共98861户、21.816万人。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宝庆路(辖邵阳、新化县)、武冈路(辖武冈、新宁、绥宁县)共14.9516户、48.2968万人。自明中叶至清初,人口流向是“湖广镇四川”,宝庆府居民大量迁往四川等地。明万历六年(1578),宝庆府辖邵阳、新化、武冈、新宁、城步5州县,降为20638户,22.1207万人。清代,朝廷奖励垦荒,并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税”的法令,民间隐蔽人口减少;加之明末清初红薯传入境内,人们饥饿状况有所改变,宝庆人口出现第二次增长高峰。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至清末民初,增内邵阳、武冈、绥宁、城步、新宁5县,人口从143.87万人增加为271.91万人,近100年时间,人口差不多翻了一番。中华民国38年间,因战争、灾祸、瘟疫不断,人口有减有增。民国30年(1941),境内邵阳、武冈、城步、新宁、绥宁5县人口为262.31万人。至1949年,增至322.98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文化、卫生不断发展,邵阳人口增长出现第三次高峰。1960年,境内人口发展到371.05万人。1972年突破500万,为506.91万人。1983年突破600万,达605.38万人。1995年,全市人口达到700.9万人。1999年,全市人口达到711.04万人。1990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邵阳市总人口为678.68万人,居全省14个地、州、市之首位。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邵阳市全市常住人口为7071741人,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950605户,家庭户人口为691391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54人;男性人口为3671023人女性人口为3400718人。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512664人;15-64岁人口为4862468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696609人。2013全市年末总人口805.94万人,比上年增加3.5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22.63万人,女性人口383.31万人,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分别为306.58万人和499.3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8.04%,比上年提高1.98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口83.0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3%。全市常住人口720.04万人。年内出生人口11.84万人,出生率12.44‰,死亡人口5.5万人,死亡率6.15‰,自然增长率6.29‰。

  民族

  邵阳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占94.06%,除汉族外,有39个少数民族,人口达39.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94%。邵阳的苗、瑶、回、侗4个少数民族,人口均在万人以上。其中苗族有30.6825万人,瑶族31665人;回族29126人,侗族22203人。其他35个少数民族,人口在500人以上的有土家族、壮族、仫佬族;100人以上的有满族、布依族、拉祜族、黎族、彝族、白族;10以上的佤族、哈尼族、傣族、水族、高山族、蒙古族、藏族、布郎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僳僳族;1人以上的有毛南族、仡佬族、畲族、普米族、基诺族、景颇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萨克族、纳西族、锡伯族、阿昌族、怒族、京族、俄罗斯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城步、新宁、绥宁、武冈市、洞口、隆回等县,建国后,邵阳市在党的民族区域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成立了一个民族自治县一城步苗族自治县,全市共有25个民族乡,其中苗族乡8个,瑶族乡7个,侗族乡2个,回族乡1人,苗族侗族乡4个,侗族苗族乡2个,苗族瑶族乡1个。

  经济发展编辑总况

  2013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3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54.89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39.5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35.65亿元,增长12.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15727元,比上年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4.4:38.7:36.9调整为22.5:38.9:38.6,三产业比重提升了1.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3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占GDP的比重为64.9%。

  商业发展

  邵阳城区自古为湘中及湘西南的传统商埠。鸦片战争前,境内盛产的土纸等手工业品和玉兰片、龙牙百合、苡米、茶叶等土特产品,多在此集散,粮食交易亦较活跃。鸦片战争后,洋货渐次输入。宣统年间,富商左秉刚始建商务局,商业行帮堂会均成其基层组织。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于宝庆县城,商界损失较大。民国13年又洪灾为患,沿河商铺倒塌甚多,加之土钢、土靛被洋钢、洋靛取代,市场衰落,商业不振。抗战后期,因邵阳地处湘黔公路动脉,西南各省的土产输出,洋货输入,及其迫切必需的轻纺产品,均以邵阳为转口点,成为内外物资的重要转运枢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不法商人囤积居奇,投机倒把,人们重货轻币,境内商业一蹶难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迅速建立工商管理机构,加强工商业及市场管理.打击投机活动,组织人员调进大批粮食、棉纱、食盐等基本生活资料,投入市场,遏制通货膨胀,平抑物价。1950年3月起,相继成立邵阳专区贸易公司,专、市、县供销合作社等国营、集体商业机构,组织调拨商品,供应城乡居民。并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发展集市贸易。1953年后,国家先后实行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等商品的统购统销,政府组织私营商业在合并联营的基础上,实行联购分销,为国营经销、代销、代批。同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改造基本完成,形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统一市场。1957年,境内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24亿元,比1952年增加86%。1958年“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境内国营商业、供销合作商业体制高度集中,统包统分,独家经营,流通渠道单一,商业网点几经缩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政府改革流通体制,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逐渐打破,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商业形式、多条流通渠道、少环节、多元化的商品流通格局逐渐形成。在发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扶持集体和个体私营商业,并允许批零兼营,深购远销。同时积极开放城乡集市贸易,发展专业市场,商业网点成倍增长,个体私营商业异军突起,市场建设方兴未艾。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5亿元。201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74.14亿元,增长14.3%,其中城区130.2亿元,增长14.5%,乡村实现零售额57.73亿元,增长11.9%。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79.87亿元,增长14.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1.99亿元,增长11.9%。

  农业发展

  境内以山丘区为主的多样化地貌,农、林、牧、副、渔自然布局层次明显,具有发展立体农业的良好条件。秦汉之际,中原农业技术即传入境内。晋代始产茶叶,在今城步山区出现最早的人工营造的杉木林。唐宋时期,境内粮食生产发展到“稻粟再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清初,朝廷重农垦荒。民国建立后,由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地处衡邵干旱走廊灾荒肆虐,加上战火绵延的影响,境内农业耕作粗放,技术落后,产量低下,发展缓慢。1949年,粮食总产量只有62.83万吨,农业总产值3.92亿元;人均产粮203公斤,人均产值仅126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迅速组织境内农民在征粮支前、剿匪反霸、减租退押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的重大社会变革,生产力获得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境内开始组织农民互助合作,开展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1953年始种双季稻。1956年,95.6%的农户加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组织起来”的农民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长达100余天的夏秋连旱,扩大秋冬种作物,开展多种经营,自力更生度过灾年。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在抗御自然灾害,发展生产上显示明显的优越性。1958年秋,境内所有高级社并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这种“一大二公”的体制,严重脱离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加上当时盛行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干部特殊风和“共产风”,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60年代初,根据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人民公社化”时期“左”的错误,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境内农村经济逐渐复苏。60年代至70年代,境内粮食生产自单季稻改双季稻后,又通过高杆改矮杆、常规稻改杂交稻等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邵阳地、市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调整农村生产关系,逐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发生巨大变化。1981年全面推行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山林、水面、畜牧养殖、乡镇企业及水利管理、植保等承包责任制也相继出台。1983年,通过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进行以发展商品生产为中心的农村第二步改革,并在稳定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集体经济的双层经营,发展多样化的专业性经济联合。1990年,逐步实现由自给半自给性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传统的、单一的粮猪型经济向现代的、多层次的综合经营型经济转化,立体农业开发初具规模。2011年完成农林牧渔增加值达到217.6亿元,增长3.7%。粮食播种面积795.6万亩,总产310.8万吨,连续八年增产丰收。袁隆平院士的超级杂交水稻在隆回试验,创造了亩产926.6公斤的记录。桔橙、果蔬、烟叶、药材和生猪、肉牛、山羊、水产等种植业和养殖业都有较大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017家,其中规模企业312家,新增16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510个。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达到248个。造林2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6%。2013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4.12亿元,比上年增长2.8%(可比价)。种植业完成产值204.44亿元,增长2.3%,粮食产量达到311.97万吨,比上年下降2.1%,油料总产量15.37万吨,增长14.4%,烟叶产量1.49万吨,增长12.0%,水果总产量75.11万吨,增长8.8%。畜牧业完成产值128.06亿元,增长2.9%,年内出栏生猪955.98万头,增长0.3%,肉类总产量78.42万吨,增长2.7%,禽蛋产量1.81万吨,增长3.2%,牛奶产量4.28万吨,增长6.0%。林业完成产值15.63亿元,增长6.6%。渔业完成产值10.67亿元,增长5.7%,水产品总产量10.25万吨,增长5.8%。

  工业发展

  西汉时,境内即有冶炼铜、铁,烧制陶器、砖瓦等产业。唐代,出现淘金、采银的工场。南宋时期,造纸业、刻书业已有一定规模。清代,宝庆府城雕板刻书业较为兴隆。民国初期,境内手工业继续发展。民国14年(1925),宝庆县城左氏管弦室雕刻的翻簧竹刻荷叶花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银质奖章。民国15年,刘重威倡议集股兴办的宝庆光明电灯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为境内第一家官商合办的工业企业,标志着邵阳现代工业的萌芽。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恶性通货膨胀,洋货充斥市场,个体手工业纷纷破产,私营工业也处于萧条状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一建立,就着手恢复生产,先后将邵阳乡村工业示范处和9个煤矿收归国有,组建国营资江工矿公司,发展生产,并积极扶助与改造私营企业和个体手工业。1957年,境内工业企业有645家,工业总产值达8114万元。1958年开展“大跃进”运动,根据“以钢铁为中心,迅速发展工业”的精神,大办钢铁,大办工业。1965年秋起,境内被国家定为“三线”建设地区,先后有17家大中型企业和两个工业研究所定点邵阳。此期间,尽管有“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干扰和破坏,造成严重的损失。但是境内现代工业规模初步形成,工业生产在动乱中仍有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工业步入稳步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给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时期,一方面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挖潜革新;一方面开展横向经济联系,发展工业经济。1990年,实现由传统农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向现代工业为主的城市经济的转变。2011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94.1亿元,比2010年增长22%。2013年,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1741.98亿元,增长19.1%(现价),其中规模工业(年销售收入过2000万元)完成产值1469.72亿元,增长19.7%。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14.67亿元,增长12.4%,其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14.07亿元,增长3.5%,股份制企业286.77亿元,增长14%,外商及港澳台企业15.17亿元,增长11.0%;大中型企业141.14亿元,增长8.7%;轻工业169.52亿元,增长12.9%,重工业245.16亿元,增长12.0%;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367.9亿元,增长12.9%;省级重点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62.86亿元,增长12.3%。

  居民生活编辑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7元,增长10%,人均消费支出10812.55元,其中食品支出4132.05元,恩格尔系数为38.2%,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206.18元。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33元,增长12.5%,其中工资性收入3340.84元,家庭经营纯收入1801元,人均消费支出4636.5元,恩格尔系数30.6%。

  社会保障编辑2013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47.5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32.2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6.57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49万人,增加0.07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职工人数52.4万人,其中在职职工34.4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4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为33.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8万人。[11

政府网站查询

  • 选择省份:
  • 选择城市:
  • 选择区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府网 > 湖南政府网 > 邵阳政府网

手机版 关于火车吧 源码下载 友情链接 在线订票 隐私原则 意见反馈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QQ:151219695 联系邮箱:151219695@qq.com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4 huoche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