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五一游婺源庐山(二)--石钟山

更新时间:2017-07-27 16:50:02 来源:火车吧 点击次数:10106266
信仰死了
34篇游记

(这里就是苏轼泛舟岩)

(船上所见石钟山)

(江天一览亭中观水分两色)

5月2日

早上7点,吃了早饭,前往瓷都—景德镇。这里称为瓷都一点都不夸张,进的城来,真是瓷器的世界,连电线杆,路灯灯柱都是瓷的。下车就进了瓷器市场,你被瓷器包围了。这里的瓷器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色彩鲜艳,且制作精美,件件都堪称精品。这当然是由于这里多年的传统工艺流传至今,也还因为这里得土质与别处不同。这里的红土含铁离子很多,不知是否因此才使烧制的瓷器光彩夺目。价格便宜也是它的另一特点,总比北京的同类产品便宜一半以上。这才使得人们不怕瓷器具有沉重,易碎的特点,不远千里买回家去。我们自然也不能免俗,少量的买几小件,拿回去送人挺不错。

10点以后,驱车前往石钟山。这是大家要求的自费项目,门票加船票65元。本来时间还挺富裕,不想,车坏在路上了。只好等待救援,一下等了将近4个小时,到石钟山的时候都下午2点多了。匆匆吃过午饭,就进入景区游览。

石钟山属于庐山支脉,隔湖相连,它位于江西省北端,长江和鄱阳湖交汇处的东岸。它因苏东坡所书的“石钟山记”而颇具盛名,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既是武士纷争之地,又是文人雅趋之所。历史上人们对石钟山的名称来源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它外形像钟,故称石钟,也有人说,山上的石头是石灰岩沉积地形,碳酸钙沉积过程常有铁矿或其他金属混入,所以敲击的时候就会有金属的叮当之声。山上有的石头敲起来,仿佛中空,像钟鸣的声音。石钟山历史悠久,其得名由来,据北魏郦道元说,是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其声若钟;唐李渤则在深潭上发现两块巨石相击之声,清脆而高亢,故名石钟。为解决此谜,北宋文学家苏轼亲自乘舟考察,发现绝壁下都是洞穴和石缝,风浪冲击洞穴,发出钟鸣般的声响,谜底终于揭开了。苏轼为此写下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石钟山就更扬名中外了。总之,石钟山和钟是有着无可置疑的联系的。

进的山门,只见古木参天,郁郁葱葱,沿通幽缓坡拾级而上,片刻便到达山道右侧石林中的石钟亭,亭内置有钟声之石于中央。传说大禹治水曾在此刻石纪功,而唐代江州刺史李渤也曾在此“扣而聆之”并首次作记。亭虽不大,但文史内涵深远;故游人争相叩击奇石,细聆李渤所谓“函胡”南声、“清越”北音,并纷纷摄影留念。离亭不远有一苏轼立像像下石礅上正面及在了苏轼三次登山经历,其他三面浮雕苏轼三次游山图。

顺石钟亭继续上行,很快便抵达地势平坦的江天一览亭。石钟山之奇还在于它以山水同时取胜。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江,鄱阳湖又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石钟山壁立千仞于江湖的交汇处,既有山之奇,又有水之秀。更令人称奇的是,如果你在江天一览亭上向北边眺望,就会发现水分两色,北边水浑而黄,南边水清而绿,中间一线界开,十分明朗。这正是因为长江携有大量泥沙,汹涌而来,而降水少的季节,湖水清澈,江湖交界处,江水浊而湖水清。如果到了雨季,降水频繁,湖水黄而江水赤。我们到石钟山的时候刚好雨季,看到的正是后者。

一览亭过来,就是船厅。 船厅以形状如船而得名,又称矶头。原来,临湖横卧的树木丛中,确有一块并不显眼的石矶凸出水面。这就是郭沫若《登石钟山》诗中所说的“日寇沉人岬”。当年,侵华日军惨无人道地将我无辜百姓装入麻袋从矶头沉入湖中,犯下了反人类的滔天罪行。石钟山扼江控湖,地势险要,素有江湖锁钥之称,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古往今来,战事不断。

手机版 关于火车吧 源码下载 友情链接 在线订票 隐私原则 意见反馈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QQ:151219695 联系邮箱:151219695@qq.com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4 huoche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