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 火车吧 >二十四节气 >立春 >立春习俗 > 物候记·立春|春回万物生

物候记·立春|春回万物生

来源: 火车吧 时间:2021-02-25 09:40:15

  随着气温的升高,暖湿气流的到来,一年的春播耕耘又要开始了。城市中,耐寒的早春花卉在春风的吹拂下渐次苏醒,为新年的喜庆平添一分生机。

  今天开始,“物候记”将伴随着不同地域的你,展开为期一年的观察记录之旅。

  物候学和物候观察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周期变化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物候现象不仅能反映时令的变化,还能表现出生态系统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被称为“大自然的语言”。

  城市化进程对物候现象会产生哪些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将如何应对和适应环境变化?我们期待能和你共同探索。

  常用的物候观测方法有3种:人工观测法、照相法和遥感。为了更直观地展示物候变化,减少人为判断因素,我们将采用影像、音频结合文字说明的方式来记录物候现象。

  如果你也想加入这一观察实践,这里有几个简单的操作建议。

  首先,关于记录地点的选择。因为不同环境的光照、湿度等观测条件存在差异,为了避免外在因素的干扰,请尽量选择固定的地点进行观察记录,可以是农场、公园、保护区,也可以是身边的小树林——最好是有一定代表性的环境、物种,且平坦开阔,利于观察。

  在选定观测地点后,接下来就要选择观测物种。一般选择的观测对象为:①常见的、分布较广的动植物;②本气候带内特有的动植物;③指示性强、特别是每隔几天就有明显物候现象出现的动植物;④所处地形、植被和条件等生态环境有代表性的观测对象;⑤有古代观测资料或众多国家都有过观测资料的物候现象。

  出于观察的便利性,可以将植物作为定点观察的基础物种,最好是选择露地栽培或野生植物,以发育正常且开花结实达到3年以上的中龄树为佳。要是同种树有多株,尽量每种选择5株以上作为观测目标。由于植物的物候现象常在高温后出现,而每天午后1至2小时气温最高,因此最好在下午进行观测,一些具有特别属性,比如只在上午或夜晚开花的植物例外。

  物候观测的价值在于长年累月的数据积累,坚持很重要。如果你有孩子,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进行亲子观察记录,这将是一项饶有趣味又极富价值的亲子互动活动。

  在家门口参与国际化的科学观测,现在就开始吧。

  立春三候:万物生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夏、秋、冬的到来。2021年立春的周期是从2月3日到2月17日,涵盖“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三个物候。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曾是中国古代极隆重的民俗节日。早在3000年前的周朝,就已出现了立春祭祀活动。天子从立春前三日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之所以到东郊迎春,因为人们相信,主管农事的春神——人面鸟身的句芒居住在东方。

  汉代,立春被定为春节,从皇家到民间都要举办很多活动。皇帝带领着大臣们到郊外与百姓祭祀迎春,鞭打春牛。民间也要在郊野迎接青衣青帽打扮的“春神”。

  到了唐代,庆祝活动发展为朝廷大典春社与大规模的集体祭神活动;宋代,迎春仪式成为由官府操办、民间广泛参与的盛大祭祀联欢活动;及至明清时期,各种社火表演与集市活动也加入进来,立春成为全城出动的隆重庆典。

  民国以后,因为封建政府的倒台以及移风易俗的需要,袁世凯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立春退为普通节气。曾经盛大的立春仪式消失匿迹,但相关的民风民俗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国人。打春牛,戴春鸡,佩燕子,吃春饼、春卷、春盘……这些有趣的习俗无声诉说着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

  立春一候:东风解冻

  立春的第一个五天,吹起了温暖的东风,气温回升,大地解冻。

  《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然气温,故解冻。说的就是温暖的气息来自东方。

  东方属木,这涉及古人对阴阳五行的理解。因为东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万物开始活动,故而木从东方起,这也是春神句芒位于东方的原因。

  那么春季在我们这片大陆上实际上吹的是什么风呢?准确地说,是东南风。

  由于海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所以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海水的温度变化较小。这使得海洋在冬季降温慢,到了春季升温也慢。而陆地在春天的温度上升快,形成低气压区,海水温度上升慢,形成高气压区,所以春季盛行从海洋来的东南季风,冬季反之。

  在东(南)风的吹拂下,春天的脚步愈来愈近了。

  与古时候相比,当今城市的东风也许没有那么温柔。摩天大楼改变了地表状况和风场结构,造成垂直下冲风,并在街道的拐弯处形成“尘卷风”和“龙卷风”;密集耸立的高楼还会引起狭管效应,制造局地大风,以致造成广告牌刮落等灾害。

  为了减少城市风的威力,街道两边一般都会栽植绿化。这些美丽的植物不仅妆点了城市,也是行人和车辆无形的保护伞。

  立春二候:蛰虫始振

  立春五日后,蛰居的动物慢慢在洞中苏醒。

  对生活在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昆虫而言,越冬是事关生死的危险旅程。

  昆虫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气温的升降而变化。它们的越冬形态各有不同,据研究统计,以幼虫形态过冬的占43%(如蜉蝣、石蝇、蜻蜓等),以蛹形态过冬的占29%(以蝴蝶为代表),以成虫形态过冬的占17%(蚊、蝇等),以卵形态过冬的占11%(如蝗虫、蝈蝈、蟋蟀、蚜虫等)。

  凡是以成虫或幼虫形态过冬的昆虫,必会在凛冬降临之前大吃特吃,以囤积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在停止取食、进入过冬状态之前,它们会从消化道里排出所有的食物残渣,并排出体内的水分,以防止在低温下被冻成冰。

  之后,它们会赶在天气变得太冷之前,找到温暖潮湿的过冬场所,待气温降到一定程度,就停止活动,不吃不喝,直到春暖花开。

  早春之际,随着气温的升高,越冬之旅即将结束——但是,最危险的阶段才刚刚到来。在昆虫的越冬场地经常可以发现大量尸体,它们并不是冻死的,而是在复苏过程中突遇低温或找不到食物而亡。昆虫体内的营养物质在越冬过程中已几乎消耗殆尽,这乍暖还寒的日子,恰是它们生命中最脆弱的时刻。

  如果想寻觅早春的虫迹,可以试着翻开公园绿地的落叶、石块,或是找找温暖潮湿的树洞,或许会有发现。

  立春三候:鱼陟负冰物候记·立春|春回万物生1

  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儿向上游动,此时河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浮在水面。

  寒冷的冬天,鱼儿是怎么在冰水中存活下来的呢?

  众所周知,一般事物都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但水偏偏与众不同。在4℃以上时,水与其他物质并无二致;但在4℃到0℃之间,水会发生反常膨胀。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特点为河水加了个保护层,隔离了外界的冷空气。4℃的水最重,沉在湖底,所以水底的鱼儿依然可以悠哉游哉。

  因为城市河流曾经污染严重,城市里的鱼儿也跟着遭殃。比如苏州河,一度已完全看不到鱼儿的踪影。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水质改善很多,但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看,河里的鱼依然不适合食用。并且苏州河内的鱼种,比如鲫鱼等,本身起着污染净化的作用,过度捕捞将直接影响水生态。

  尽管如此,春钓现象依然屡禁不止。希望在苏州河沿岸贯通的同时,也能有效制止各类破坏河湖生态的行为。

  (作者李蔚系自然教育机构自然萌创始人。封面插图:季静,设计:实习生薛之韵。)

  “物候记”专栏记录一年之中节气、物候的指征,观察自然变化与城市生活的关联,积累当代中国城市的物候观察资料。


下一篇 没有了

免责声明:火车吧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以及网友投稿,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关于火车吧 源码下载 友情链接 在线订票 隐私原则 意见反馈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QQ:151219695 联系邮箱:151219695@qq.com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4 huoche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