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彩云之南——魅力大理(水目山)

  • 来源:火车吧
  • 点击次数:332

彩云南现,祥云飘浮。

祥云是云南开创较早的佛教圣地。水目山旅游风景名胜区,距省会昆明约300公里,座落于楚大高等级公路和广大铁路旁,距祥云县城25公里。

相传大理国王室认为彩云南现之地的宝华山是一块难得的灵山福地,为诸大臣所请,特下旨委派一代高僧普济庆光到宝华山开山建寺。普济到此一看,宝华山山势嵯峨绵亘,林木幽秀,万山如拱。前则平原浩瀚,后则群峰削成,重碧璇题,上凌霄汉。左有云驿象山卫俯回顾,右有天华狮山护伏频呻。远远望去,犹如一尊弥勒大佛跏趺原野,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普济大喜道“是我佛之灵山也。”但是四处一走却发现宝华山山上缺水,无法建寺。回朝禀报后,大理国王赐普济锡杖一根,表示王室的期望和重托。普济再次回到宝华山,为寻水在山林间苦苦寻觅。当他走到宝华山半山腰,看见周围林木葱茏,但还是不见有水,便感叹道,“此地应出水,何以无泉,苍天哪,你真的无眼吗?”说着,他情不自禁举起锡杖朝地上一戳,在锡杖下跏趺而坐,念起佛经来。天色已晚,普济起身下山求宿,第二天早上,他漫不经心拔出锡杖的地方,竟然流出了汩汩清泉,宝华山从此改名为水目山。

南诏龙兴四年(公元831年),水目山因其开山祖师普济的“锡杖涌泉”而得名,这里曾经一度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皇家禅林、云南禅宗第一寺院、滇西佛教文化传播中心。早在宋代大理国时期,水目山就已高僧辈出,成为汉传佛教南传禅宗在云南的中心道场。明末清初,又与南京及江南一带南北呼应,禅律并举行了大规模的传戒活动。呈现出“万众皈依,千衲绕围,从者如云”的空前盛况,水目山由此进一步成为声名远播、高僧云集的名山法地。水目山,山青水秀,林木苍翠,古刹巍峨、佛塔成林、名碑矗立,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突出的特点和重要的地位。20世纪水目山的佛教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而到了现代,由于长期以来对水目山历史文化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致使水目山的重大文化价值鲜为人知。水目山千年古刹,成林佛塔被尘封入历史,渐渐被人遗忘。

从大路上小路,几公里之后,便见水目山的大门。接下来沿着盘山公路,车行半个多小时,总算来到真正的山门前。爬上126级的台基,来到“水目胜景”的牌楼下。再往前,就是常住寺,寺院里古柏参天,千年古塔静静得立在院中,仿佛在倾诉着历史的沧桑。

此塔名水目山塔,为四方形十五级密檐式砖塔,塔双层台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级东面设门,南面塔壁彩绘壁画。其上各级每面有龛洞一个,塔刹由仰莲、覆钵、宝顶组成。水目山塔寺建于大理国时期,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修。

这座塔原是云南有名的“寺抱塔”,在塔的四周,原建有八角环形殿宇,把塔围住,塔尖从殿顶伸出,很是独特。现在塔殿已毁,仅留下塔基上的48个柱石墩座。

此外,吸引我的是这个月亮门。原来见过的月亮门都是一个院落的门,而这个月亮门是建筑的门,而且在寺院中,很是奇怪。殿内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两侧的墙壁上书写着一些楹联,很有几分禅意。

在往前走便是大雄宝殿了。殿内主尊为三世佛,东南西北四角分别供奉着四尊菩萨。两侧为十八罗汉,整个殿内满满当当的。

走出常住寺,左转,就是传说中“枯井取木”的那口井,不远处是藏经楼废墟。

沿着小道走了约20分钟,来到北冈塔林。

水目山北岗塔林,占地17500平方米,有墓塔72座,为云南目前发现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塔林,在全国塔林中也名列前茅。水目山塔林为研究滇西地区的佛教禅宗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塔林始建于宋嘉定四年(1211年)。

这些塔规模大小不等,造型风格各异。塔身为纺锤型,塔顶呈宝珠型,整座墓塔呈宝塔型,基座为六方形或四方形须弥座,上有卷云纹、莲花纹及人与兽的图案雕刻。所有墓塔从上到下全用沙石砌成,并沿山岗成梯级排列,错落有致,掩映在莽莽苍苍的松林中。

我们沿着石阶小路,在树林中穿行。路边上,有木头凿成的水槽,细小而清幽的泉水在不急不慢地流淌。山顶最高处的寺为宝华寺。寺的五百罗汉的雕塑群十分罕见。整个殿内依旧是满满当当的,屋梁上也有罗汉的踪影。

水目山香火最旺时,号称“和尚千人,尼姑八百”。现在全山留有3个寺院,仅见几个僧人。

想起鸡足山的数量众多的寺院,旺盛的香火。

鲜明的对比!

上一篇: 川滇行记3 ----

手机版 关于火车吧 源码下载 友情链接 在线订票 隐私原则 意见反馈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QQ:151219695 联系邮箱:151219695@qq.com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4 huoche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