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雕栏玉砌应犹在 ----天津五大道民国旧居的风情与回忆

  • 来源:火车吧
  • 点击次数:497

6月底回了趟天津,在一个夏日的午后,骑辆自行车再绕到那条熟悉的林荫路上,听听蝉鸣,没有目的地逡巡。树叶缝隙中透过的丝缕阳光,间或晃一下你的眼睛,更多的阳光漾在路边那些小洋楼的围墙上,墙上爬山虎叶子的绿色更加浓了一些。午后的街上,行人还是那么少,于是,少年时代那条路的影子,浮现得更加清晰了---好像还是二十多年前,我放学回家,走了一遍又一遍的那条睦南道哦。

(睦南道西段云南路昆明路之间)

天津的街道名称,和别处不一样:东西向的叫“道”,南北向的叫“路”,偏生天津根本不是一个象北京那样方方正正的形状,尤其旧时租界,街道朝向往往都不正,所以道和路的分别,有时候也就是约定俗成而已。所谓“五大道”,其实解放前的老天津原本没有这个称呼,就是原先英国租界几条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的马路,那个时代的高尚住宅区,大致对应旧上海的徐家汇衡山路那一片,上世纪20-30年代,这片租界里面,盖了许多小别墅洋楼,世界各国的建筑风格都有,逐渐形成了挺特别的风貌。从六七十年代起,规划局把这片区域统称为“五大道”。

地图的原图比这个大很多,但是如果引用原图,网页就太宽了,这是google上面的简略图,我在简图上不但用蓝线标出了五大道和主要纵贯路线,还用红字标了自己小时候的住处,和上过的学校。

我总觉得“五大道”这个名字很别扭。首先,这不是五条,而是六条平行的马路,从南到北,马场道,这是原名,因为通向英租界的跑马场,就是现在马场道西端佟楼那一片;睦南道,原名叫香港道;大理道,原名叫新加坡道,常德道,原名叫科伦坡道;重庆道,原名叫剑桥道,而东段原来叫爱丁堡道;成都道,原来叫伦敦道。这是六条路。传统上,“五大道”是指南边的五条,可是北界成都道和南界马场道一样啊,为什么马场道算进去,成都道就不算呢?成都道上也有很多漂亮的小洋楼啊?第二点别扭的,“大道”?除了南北两条边界马路,马场道和成都道堪称”大道“以外,核心和精华所在的这个矩形地区,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全都是些安安静静的林荫小马路,平时连公共汽车也没有的,如何成了“大道'呢?

所谓“五大道”地区,现在是挺著名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情区”,我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三年级,在这一亩三分地儿住了十七年以上,每一天上学放学,陪爸爸妈妈饭后散步,走过不知道多少遍,早就熟悉得视若无睹了。直到最近几年,很多小时候从没注意过的小洋楼,都在门口挂了牌子,标示出这是某某名人的故居,来历怎样怎样。我喜欢这些----因为小时候从没想到过,这些熟视无睹的房子,居然这么有文化有历史----我居然不经意之间,生长在历史和文化之中?于是,这几年暑假回国的时候,就背个相机,骑车重走这些街道,重新认识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建筑。

据说,这片地方,前后住过两位民国总统,七个国务总理,至于部长督军和大资本家,不计其数。美国的前总统胡佛,和名将马歇尔,史迪威也在这里住过。不过我知道,把马歇尔和史迪威也算进去是有点勉强:他们两个是二十年代在天津的美军第15步兵团服役,马歇尔是中校副团长,史迪威是少校营长,这两位住的是马场道东头的兵营,可不是洋楼别墅。

这五大道现在还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洋楼,是马场道上天津外语学院旁边的英国人达文士住宅,建于1905年,不过现在保护得不是很好,就不贴照片了。我选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漂亮的小楼来贴。

这是顾维钧的旧宅,建于1927年,在纵贯五大道的河北路上,原来叫威灵顿路,重庆道口,现在是民革天津市委员会。

顾维钧,有人称其为民国第一外交家,上海嘉定人,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法博士,1922年到1926年出任过北洋政府的外长,两次代理一次实任国务总理,1945年联合国成立的时候代表中国签字并成为首任常驻联合国代表。后来还当过海牙国际法院法官。这应该是一栋英国式房子,砖木混合结构,木屋架起脊,二楼和三楼设有平台。

这栋楼,大概是五大道上最宏伟的外国建筑了,天津外语学院的主楼,据说它的大屋顶和正中的时钟,是法国罗曼式。我妹妹在这里念了四年大学。

这楼出名很早,我从小时候起,就总看见建筑系的学生来写生,画这栋大楼。其实呢,五大道并不以这种大型外国建筑著称。天津的大型外国公共建筑,都集中在火车站海河对过的解放北路上,那条街全是宏伟的银行建筑,象上海的外滩。可是五大道这里是住宅区,特色是那些小楼。这栋楼看起来也很舒服,高树勋的旧宅,三层砖木结构庭院式楼房,褐色砖墙,红瓦坡顶,硫缸砖清水墙面,山墙上部的高耸尖顶别具特色,左侧突出一伞状塔楼,稍微有点新哥特式的意思。

宅子主人高树勋,是冯玉祥西北军的人,抗战中上司石友三投降日寇,高联络西北军的老上司孙良诚,以开会为名诱捕并活埋了石友三。1945年10月高在新8军军长任上起义投共,为抗战胜利后的内战国军将领起义第一人,延安方面还搞了一个高树勋运动,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以后的事情:1年以后,1947年我方在改编高的队伍过程中操之过急,引起了矛盾,于是说高树勋要叛乱,把他抓捕起来,部队也完全吞并了。后来对高树勋叛乱的调查不了了之。解放后高树勋当过河北副省长。

我小时候,这里的多数小洋楼,不是居民大杂院,就是被政府和部队机关占用。这是马场道上当年的高级公寓楼,叫安乐村,意大利式的,但是解放以后多年来都是几户居民合住一所公寓,居住条件并不好,保护得也不好,有点象大杂院了。

再贴一处最近整修得稍微好一点的公寓楼,当初也是大杂院,在河北路(威灵顿路)上,靠近成都道。

之所以喜欢这片town house,是因为觉得它跟我在伦敦看到的,切尔西区的住宅很象,我非常喜欢切尔西区靠近皇家医院的那片乔治王式红砖住宅。

这栋楼很有名,叫“疙瘩楼”,和安乐村一样,二三十年代也是高级公寓楼,只有社会名流才能住得起的。意大利建筑师鲍乃第Bonetti设计的连排公寓,美国叫做town house。其中285-289号是马连良马老板的旧居。

这栋疙瘩楼离开我中学和大学时的家很近,为什么叫疙瘩楼呢:这是建筑师有意设计的,用过火砖装饰外墙面,要的就是墙面凸凹不平的效果,再加上外墙凸出的砖头,看上去到处都是疙瘩,于是得名。这栋楼,我记得小时候也是一个门洞有好几家住户,看上去挺破挺旧的。后来这栋楼开了好几家高级餐馆,有西餐也有中餐,整个大楼的外立面整修得相当漂亮。

象疙瘩楼一样,五大道上许多居民院或者机关占用的小楼,后来都被各种私人公司买下,或者开了餐馆酒楼。这是当年中天电机公司老板李勉之盖的德国风格的别墅,同样的盖了四栋,他兄弟姐妹每人一套。其中一栋,现在被狗不理买下,开了连锁店。

这栋楼在重庆道东段,靠近二十中学,是当年张作霖的拜把兄弟(不是亲兄弟,尽管名字相似),张学良的”辅帅“,吉林督军东北保安副司令张作相的旧宅。

新古典式,墙面凹凸多变,镶有西式雕花,立面呈白色。楼两侧设有青石条阶进入正厅。底层六间,中央南侧为大客厅,内有雕饰精致的护墙板,厅前有大平台

几座洋楼看下来,到这里,大家看出点名堂没有?对了----风格各异,样式驳杂不纯。上面几栋楼,有英国式的,法国罗曼式的,德国式,意大利式,还有哥特式的元素,张作相的宅子又变成了新古典式,可是,我刚才说某一栋楼是什么样式,其实都非常勉强,根本就不是西方建筑艺术史上纯正的某某样式,顶多只能说“疑似”某某式。还有----这些宅子的主人,其实都不是洋人,而是有钱有势的中国资本家,或者军政要人。

这就是五大道小洋楼的特点:虽然在英租界,但绝大多数洋楼主人,都是民国时代政商两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盖的住宅,并不拘泥于纯正的某一种外国建筑风格,自己喜欢什么,自己说了算,建筑师本身也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即兴发挥。很多小楼,都是综合了几种建筑风格,甚至中西合璧的产物。而且各栋建筑之间,也没有统一的风格。久而久之,这些小洋楼,就形成了五大道这片地方独特的建筑风貌,在任何其他城市,其他地区,你都看不到。

就像这栋楼,中西合璧得相当典型。

这栋楼现在是幼儿园,当年是江西督军成光远的宅子,成督军亲自修改的设计方案:你看楼的下半部分,是二十年代流行的英国公寓楼的现代式样,线条简约,方方正正,让人想起大卫苏谢版(David Suchet)波洛电视系列剧里面,大侦探波洛所住的公寓楼WhitehavenMansions。可是,在现代派的楼顶上,居然盖了个中国小亭子!

和成督军的中西合璧比起来,关麟征将军的这栋宅子,立面板板正正,正中心再加个半圆形入口作对比,几何线条简洁而明快,我觉得是更加纯正的二十年代西方现代派建筑。

这栋楼现在是和平区房地产总公司,房管局。坐落在长沙道上,租界时期叫做加的夫道Cardiff。我的幼儿园就在它对面。

宅子主人关麟征是黄埔一期,抗日名将,1938年10月,34岁时成为第二个晋升集团军总司令的黄埔学生,比胡宗南晚两个月。1947年关麟征出任蒋介石之后的第二任黄埔军校校长,还当过1949年李宗仁政府的陆军总司令。不过,关麟征虽然是老蒋嫡系,却属于嫡系中的何应钦系统,与土木系的陈诚不和,甚至水火不容。而国民党退往台湾以后,陈诚是台湾省主席,执掌大权,关麟征于是隐居香港,避不去台湾。1970年在香港病逝。

为什么这片地方的西式建筑,会出现这样独特的风貌呢?我觉得,根源在历史。天津和上海一样,晚清之前,都不是大都邑,近代的崛起,得益于“对外开放”,成为“十里洋场”。上海,有道是“上海滩”;天津呢?老话叫“天津卫”。“津”者,渡口也,天子渡河的地方,据说是明代燕王朱棣靖难之变,起兵南下渡河而来的典故。这个“卫”字呢,明代“卫所”,驻军的地方,就象英文里面“fort",跟“威海卫”“金山卫”的卫字,来历相同。

驻军的地方么,军人居多,“九河下梢”地居要冲,但本不是什么大城。大家听过天津方言的,都知道天津话跟北京话,河北话的腔调,相去甚远。天津话,倒是跟安徽话在很多发言吐字方面很象。据说,那是因为近代,李鸿章手下大批淮军驻扎天津,所以天津话受安徽话影响不小。

清季以降,一个天津,一个上海,一个广州,得益那个时代的“对外开放”甚多,太后老佛爷脚下的北京城,怎么能随便开放呢?天津因为离京城近,又靠近海港,海陆运输都方便,就开放给了洋人,让除开使团以外的洋人,都住到天津去。20世纪前期那段时间,天津是北方的经济中心,又有九国租界,很多名人寄居于此,尤其是那些政坛失意的名公巨卿,晚清的遗老遗少,往往都在离开京城不远的天津租界,盖栋住宅当寓公。这里进可以就近观望京城政局,以图东山再起,退可以托庇于洋人租界的治外法权,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另一方面,当时天津的经济中心地位,也聚集了很多民族资本家,和文化名人定居于此。这些都是有钱有势的人物,他们所建的楼院,往往在设计上从心所欲,有很多西洋建筑风格,但又不拘泥于纯正的建筑风格,而是实行“拿来主义”,自出新裁。从正统建筑艺术角度来看,很多都可算是不伦不类,可久而久之,也形成了五大道独特的建筑风貌。

说到下野政客,在天津被政敌刺杀的,这是河北路(威灵顿路)334号马场道口的民国总理张绍增旧宅。

它跟天津外语学院遥遥相对,和我家也就一个路口。当年这里是第五中药厂,现在是贵宾楼饭庄。我记得小时候这里有围墙,还有一个特别高的大铁门,门口是4路公共汽车站。铁门平时紧闭,除了上下班时间进出的工人,和扑鼻的药香之外,里面什么也看不到。现在围墙全拆了,隔着花园和喷泉,从街上就能看见这栋砖木结构二层小楼,我想,这楼大概可以算是巴罗克风格吧。

张绍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北洋系里的将军,当过几任陆军总长,1922年黎元洪总统时当了半年内阁总理,曹锟时代张下野后寓居天津英租界。他在这儿当了六年寓公,可从来也没闲着,1927年北伐军兴,张绍曾积极联络政坛人物,准备响应北伐,被北洋政府的张作霖所忌,1928年张作霖派人刺杀张绍曾,那是当年天津英租界轰动一时的大案。

说完了下野政客,咱们再说遗老遗少。溥仪搬出故宫之后,潜逃东北当满洲国傀儡皇帝之前,在天津住过的张园和静园,在日租界的海光寺鞍山道,不在五大道这一片。这是重庆道(以前剑桥道)55号的庆王府,1922年太监小德张盖的宅子(小德张真名叫张祥斋),1923年小德张把它卖给了第四代庆亲王载振。我初中时候去上学,有时候走重庆路,会路过它。现在是天津市政府的外事办公室。

这栋房子门厅很大,从门口拍照拍不全,不过天津外事办有时候会开放给游人参观内部。主入口进去以后,里面又有一个四围的空间,是中空到顶、面积350平方米的长方形大厅,大罩棚式厅顶。一、二层房间沿大厅周围环绕设置,二楼大厅四周设有列柱式回廊。楼房为砖木桔构,局部三层,平屋顶,带地下室。整栋楼据说是小德张亲自设计的,只有局部三层的八间房,是载振加盖上去,专做祭祀和供奉先祖的影堂。楼东是花园,建有传统的六角凉亭。我觉得整体风格算是中西合璧。

也并非所有的洋楼主人都是中国人,毕竟是英租界,也有少数外国人的房子。

这栋房子在重庆道庆王府的斜对过,主人叫Eric Liddell,中文名李爱锐,是个了不起的英国友人。他1902年生于天津,1924年第8届巴黎奥运会上,打破四百米世界纪录并夺得金牌。198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火之战车》Chariots ofFire里的主人公之一就是他。获得奥运金牌以后,Liddell回到中国,在天津做了二十年中学教师,(他教书的学校叫做新学中学,现在是十七中)。1943年作为敌侨,被抓进日军集中营,1945年病死于潍坊的日军集中营。

在睦南道东端,颇有几栋真正的豪宅,现在都是政府机关所在地。这是孙殿英的宅子,现在是长芦盐务局办公楼。为什么孙殿英那么有钱,盖这么大的房子?这是1930年建的,1928年,孙殿英刚刚炸开了太后老佛爷和乾隆爷的坟。盗墓贼,有钱呗。

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这个核心区域,加上中间纵贯的云南路,桂林路,昆明路,全都不走公共汽车,我小学时候只有26路公共汽车走过大理道,后来也改了路线。这里平时车辆稀少,更少听见汽车喇叭声。现在,大量增加的私人汽车成为这个区域主要的交通困扰。另一些观光车辆却没那么讨厌,比如双人和四人自行车,人力三轮车,马车,不但方便了了游人代步,而且给林荫道增添了几许旧时风情。

搬离那片小区也有十来年了,最近三年回天津的时候,总会骑车回去看看,毕竟是从小长大的地方,也许喜欢怀旧,是开始衰老的标志吧?我想,自己毕竟是幸运的:在这个大兴土木,到处“开发”的年代,很多朋友儿时的家园,都已经不复存在,儿时的记忆,也已渐行渐远。而我长大的地方,直到现在,三十年后,面貌居然变化不大,还能看到那么多熟悉的景物。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去国日久,难免在“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时候,会从记忆深处,翻出那些点点滴滴,宛如挥手间袖底的一缕清风拂过,若有若无散在深深旧梦中。忆旧了么?还能每年回来看看,在这里安静地倾听周围的安静。----风物依旧。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转自:go2eu.com

上一篇: 爱故乡-天津

手机版 关于火车吧 源码下载 友情链接 在线订票 隐私原则 意见反馈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QQ:151219695 联系邮箱:151219695@qq.com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4 huoche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