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乌镇的记忆》

  • 来源:火车吧
  • 点击次数:553

《乌镇的记忆》

博主:南洋转载自博客《南洋感悟》

(一)

现在的乌镇知名度很高,其声誉可以说超过了桐乡甚至嘉兴,但是对我来说仍然是烏镇,因为烏镇是我的家乡,是我认知的第一个“大镇”,是我求学的场所,是我工作行程的第一个驿站,也是我谈情说爱的花园、更是我人生的起点。虽然岁月更替,但已无法抹去我对乌镇的记忆。

在童年时代,每当农忙结束,大人们总要摇着船带上我们去乌镇饱餐一顿,说是饱餐其实也只是吃一碗九分钱的面条,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一种奢侈,因为父母只是吃三分钱的油条和豆浆。吃完之后,又带我看市河和那时的大桥--北花桥、卖鱼桥,偶尔高兴的时候让我们逛一次卖鱼桥公园。听集市的喧哗声、逛公园、走大桥和石板路成了童年的最高待遇。

我大姑妈家在乌镇的近郊,每年春节去她家作客,我总要找理由去逛乌镇。记得七岁那年第一次和表弟单独去时,在访庐阁那走散了,一时找不到人,我竟然坐的石桥上哭了半天鼻子,后来在一位好心人帮助回到了姑妈家,但害得表弟吃了一顿棍子。

恢复高考以后,中学的招生也时行考试,对于没有后台的我也顺利考入了乌镇中学。在求学期间,我逛了乌镇的东西南北四栅,领略了乌镇的美景和文化积淀,有机会到了茅盾故居(当时是乌镇阅览室),走过乌镇的西高桥。最让我难忘的是中学门口的转船湾,据说转船湾是当时官员或商家回家停船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停车场;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游荡自在,到了傍晚时分,特别是有月亮的日子,月亮在水中微笑;情绪兴奋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跳入河中,喜戏着将月亮变成阵阵涟漪,洗刷一天来学习的疲劳,享受一天最快乐的时光...

勤工俭学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而在七十年代后期还根本没有这概念。当时正赶上学校大兴土木,暑期到时,我们向老师提出到工地做工,没想到老师竟同意让我们五个家庭困难的学生“打工”,还明确我们的任务是白天搬砖,晚上值班看木材。好奇的我们不顾蚊虫的叮咬,竟然通宵轮流值班,还真赶走了小偷,但也被联防队员当成了小偷......

一月下来,我们每人拿到四十五的工资,欣喜的我们,上街每人买了一个书包、一双解放鞋,余下的除上交外作为下学期的费用.....我们五人中,后来有三人考上了大学二人做了老板. (二)

乌镇轮船码头有两个,一个在北栅卖鱼桥旁,主要是近距离的水上客运,另一个先前在西栅(现白莲塔位置)后迁到南栅南宫小学后面,是苏杭班轮。从中学出来到镇市区要么走卖鱼桥,过北栅的码头到河东岸进中市;或者从河西岸走北花桥进中市。不管走那条路,都能看到轮船码头客班船和市河中穿梭不断的运输船拖头,听轮机轰鸣、气笛声声,有时还能看到拉着拖稍船或用一手抓着船帮顺势而游泳的市民。

两个码头对大部分人说有好感,而我且有一种讨厌感。

八一年高考我上了本科分数线,按要求每人都要到桐乡体检。因那天路不好走,到码头时船刚启动,工作人员任凭我怎样说就是不让上,无奈之下只能走路到桐乡。由于不认识路,我沿着塘河边问边走,用了近五个小时才到了桐乡,好在轮船也要二个小时,虽然没有错过体检时间,但我对此码头及那儿的工作人员有一种说不出的讨厌。

上大学后,由于乌镇没有通公路,每次假期的来回都要坐苏杭班,因乌镇在苏杭中间,不论来回,到乌镇的时间都在半夜十二点左右。特别是从杭州回来,到乌镇是半夜只有等到天微亮时才启程走回家。当时南栅的码头很简陋,候船室只有两间简易房那么大,而且只放了四只一米半左右的长靠木椅,上岸的几十人除了住乌镇镇的人外都在坐等天亮,夏天是蚊子叮咬、汗臭无比;冬天是又冷又饿,我们几个同学卷缩在一起取暖,直等到有喝早茶的人经过,我们才结伴而回.....

(三)

茶馆是江南水乡古镇的一大特色, 更是乌镇的一道风景线。乌镇的中心市区和四栅有大小茶馆几十家,其中以访庐阁茶馆最大、生意最好、人气最旺。

据考证,访庐阁因茶圣陆羽到访而得名。该馆地处乌镇的中市、南栅、东栅交界的应家桥桥堍,座西向东,临市河和三里塘而建,属典型的明清木结构建筑,其结构设计独特,在乌镇的民居和店面房中独一无二(至少我看到的)。它是依应家桥和和街路的坡度而建的南北两间错层结构;南间低于街面,需从楼梯走到其间,北间与街、桥面平出,又在靠街的南面地板下有一条连接南间和三里塘河埠的石阶梯通道;南北两间用一楼梯相连,两间的地面均铺有杉木地板。两间靠街的门面均用店面板,而靠河的两面都是木板窗,其中靠市河的一面有一临水阁走廊。远看访庐阁又和别的临水而建的民居没有区别,一样的高低、一样的石帮岸......

我从小就有随爷爷去乡村茶馆玩的习惯,更为茶馆中说书、苏州评弹所迷,每当爷爷去乌镇大姑妈家作客去访庐阁喝茶,我总要跟着去看热闹。访庐阁的两间茶室共放有二十几张八仙茶桌,可同时容纳上百人喝茶。如你临窗而坐,既可以看应家桥上南来北往的行人,又能听大街上的喧哗声;既能看到茶室中喝茶老人卖用茶娄装带的农家自产的农产品的百态,又能听喝茶人东家媳妇长西家儿子乖的议论声;既能看市河、三里塘、十景塘的秀色,又可以听河中轮挂机的轰呜声;巧时,你还能听上几回弹词开篇......

乌镇的茶馆随时间的变化而变迁,现在的景象已完全不同,中市和东西两栅原先的茶馆已不复存在,但乡村的依然火旺,镇区内的没有了,即使现在的访庐阁也是面目全非了。

因茶馆让我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是现在还有空去茶馆坐坐,但象访庐阁这样的情景只能留在脑海里,因为没了那时的时空,更没了那时的访庐阁。

(四)

一九八五年我大学毕业,以优秀大学生身份分配到乌镇镇政府工作,并实现桐乡历史上本科大学生下乡镇机关零的突破。

报到上班后,镇领导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协助当时的镇党委秘书庄子安搜集整理地名志。老庄同志工作很认真,但为人很谦和,他让我看些乌镇的历史材料和基层提供的材料,然后将每个村的村名及有关地地名整理100字左右的材料,并一式抄写三份后交他审定。

接受任务后,我开始认真阅读原有的材料,看到最多的是“据《乌青镇志》记载”的字样,于是我向老庄借了《乌青镇志》的复印件浏览,并核对有关内容,不看则罢,一看我就被《乌青镇志》的编写风格所吸引,一口气就读了几篇。《乌青镇志》历史上曾多次修订,有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和明国初期的,而最有名的是清乾隆年间编写的版本,原志共有十三卷,现收藏在上海商务印刷馆。该志详细记载了乌镇的人文历史和镇上及周边农村发生的奇闻佚事,通过阅读和走访,慢慢地一幅乌镇发展演绎的历史长卷展现在我面前,有关村名、地名的轮廓清晰地印在我脑海(直到现在还没有忘记)。

二个月后,我将浓缩的地名材料交给老庄,他也没有作多大的修改就作了上报。我为完成第一个任务而高兴,但也深深地被《乌青镇志》详实记载和乌镇的人文历史及乌镇的石板路、老房子、居民临窗汲水情景所吸引,觉得自己还应该做点什么。几天后,我向镇领导提出了搞乌镇旅游的建议,结果让领导批了一顿,“这地方谁会来白相,这样的场景江南水乡多得是”。尔后,我又多次提起,但均没有人理睬。

十三年后,桐乡市委市府提出乌镇旅游开发,并以大手笔描绘了今天的乌镇。虽然我当时的建议只是将东西栅的河道作上竹栅(象渔民养鱼竹栅),放上几条小船,搞两栅的水上游览,不客气地说,我是提出乌镇搞旅游的第一人。

(五)

乌镇是依南北走向的车溪(今市河)东西向的三里塘、菬溪而建的水乡古镇,其形状似“井”字(因六十年代开挖东溪后现在的市河而变成半“井”字结构)。古时车溪以东称青镇,隶属桐乡县,东溪以西称乌镇,隶属吴兴县(今湖州南浔区),上世纪五十年代乌镇划归桐乡县,两镇合并命名为乌镇。乌镇东西南北栅均以市河(原来车溪)、三里塘、菬溪位置而划分。市河以东三里塘沿岸称东栅,西起应家桥东止打铁高桥(现在的东栅只有原来的一半);市河以西菬溪沿岸称西栅,东起常春桥西止西高桥(即双桥);三里塘以南市河两岸称南栅,北起应家桥南止浮澜桥(或白马塘、金牛塘、虹桥港交汇处的斜尖嘴);菬溪以北市河两岸称北栅,南起卖鱼桥,北止与江苏接壤的太师桥分水墩;三里塘与菬溪之间市河沿岸称中市。

乌镇人和四周的农民对四栅的称谓,都要在栅的后面加个“头”字,如“东栅头”、“西栅头”。平时上街或到镇上去,均称“出街上(音láo)”,到中市称“出市里”。

由于乌镇地处二省三县的交界处,自然成了周边农村的商贸集散中心。方圆十里内农民平时“出街上”一般到四个栅头,只有到传统节日或农忙双抢结束、蚕茧上市等时候才“出市里”。故乌镇形成一个中市中心和四个副中心。中市因有菜场、百货商店、各类大的副食品商店、布店(尤其是在需要布票的年代,地位更为突出)而成为主中心,节日期间上午的人流量可以说和现在的东栅景区人流量相近,相当繁华;南栅浮澜桥猪羊行处、东栅的财神湾处、西栅的西高桥处、北栅的白娘子桥处成了四个副中心。

上一篇: 放风乌镇
上一篇: 西塘实用手册

手机版 关于火车吧 源码下载 友情链接 在线订票 隐私原则 意见反馈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QQ:151219695 联系邮箱:151219695@qq.com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4 huoche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