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冬日登雁湖岗

  • 来源:火车吧
  • 点击次数:196

冬日登雁湖岗张国谦

雁湖岗,在乐清市雁湖乡与龙西乡之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雁荡山因其“山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而得名。历代有数不清的诗文赞美它。可是,我们常在山下游,却因其高峻不通车而没上去过,也使它显得更加陌生与神秘。外地游客问起来,还真有些不好意思。

近日,拣了一个晴天,约了温州市建设局长陆光中、雁湖乡领导和雁荡山管理局十几位同事,肩背手提简单生活用品,结伴从梅雨潭口登岗。恰好梅雨瀑布在午后阳光下映出彩虹,如一道迎客的喜门,给登山队伍增添了欢悦,也鼓舞了担忧“道难行”者的劲头。山岭是早年石砌,稳实不陡。两侧林密草深岩挡,显得不险。远近又有含珠峰、芙蓉峰、观音听潮等诸多胜景随收眼底。更有男女伙伴一路说笑,使人易忘疲劳。不过,这十几里山岭一直向上,对习惯于“游山不爬山”的人毕竟是个不轻松的课题。正临“三九”,又逢北方冷空气南下,大多还是气喘嘘嘘,汗流浃背。有的没走几里就腰酸腿软,几步就要歇一会。陆光中局长身强力壮,腿长步宽,捷足先登,仅一个半小时即抵山顶。跟得上的只有旅行社两个二十来岁的姑娘。她们还不时用手机向朋友报告一路风景,嬉笑风生,充分展示了青春活力。我属中游,走了两个小时。最慢的爬了三个多小时,摸黑才到,我们已在岗上转了一圈。

雁湖林场招待所特地清扫了房间,晒了棉被,房内处处沁发着山野清香。晚餐是青菜炒粉干,羊肉配白酒,还有柴灶炉里烤的红薯。大家好高兴,猜拳划令,说笑游戏,倦意顿消。

第二天早晨五时许起床。洗了一把脸,在护林员老方的热情导引下,摸黑到岗上看日出。脚踩浮起老高的霜土,一路吱呀吱呀地响。岗上虽无风,但寒气硬是往棉衣缝里钻。我们只得不停地蹬脚助热。此时爱漂亮的女士也不得不包上头巾,缩起了脖子,抱紧棉袄,只要温度不要风度了。不过,愿意一早在寒冷的峰颠候日出,也是要有一点勇气的,其本身就显示出对大自然既无比热爱又敢于挑战的美丽丰采。六时之后,天开始渐渐大亮。可是海际线上有一道厚厚的黑云层象堵城墙,使晨曦只能在墙沿喷射,朝阳迟迟没有露面。有人等急了,开始嘀咕:“今天恐怕看不到了!”正在此时(6点40分),突然一个圆圆的火轮从云层后快速腾起,南天顿时一片通红。“出来了!”“出来了 !”岗上一阵欢呼。说实在,这样延迟的日出气势比我们想象的是要小得多,滨海的人平常也不难看到。但毕竟是雁湖岗的日出,居高临下,心旷神怡,又在寒冷中期盼了那么久,感觉有一种格外的美,格外的愉悦。

看了日出,就一个一个地踏勘五湖了。虽在冬旱,仍有两湖水盈。被称为“二湖”的曾经人工开挖过,水虽清沏,游着小鱼,但象个池塘。最富神秘感的还是东湖了,它座落在高大的松杉林中,约有三、五亩面积。湖滨有五六间寺院残墟。厚厚的草被覆盖了整个湖面。人走上去,如立竹筏晃动。湖下方涌出一股清流,涌向石板底的锦溪。阳光越过树枝头照下来,萱草芦苇轻轻摇曳,微微飘动,空气暖洋洋的,真是个雁群过冬的好地方。大家在湖岸静静观望,生怕惊动芦苇宿雁。几个湖的周遍坡上都种满了茶树,年产“雁茗”一千来斤。名符其实的终年高山云雾滋润,木柴烧烘手工揉炒,又是洌泉沏泡,其味也特别地道,爽人。

上下雁湖岗还有经石门、砩头、双坑,大周山四条道。旅游最忌回头路。我们不顾当地人的好意劝说,决定走砩头线下山。路程与梅雨潭相差无几,但陡险得多。人迹罕至,泥湿苔滑。老方用随身柴刀为每人削了一根拐杖,我们用以支撑,成“三条腿”慢行。可是,下山路,越是小心翼翼,越不易踏稳,踩准快走,倒反而稳当。好几人摔倒。幸好没滑到路下,否则山陡沟深,险不可测。真应了那句“上山容易下山难”的老话。这一线有“龙淄”、“散水岩”等奇景,在前些年被拦水发电,失色甚多。不过,山骨神韵依然迷人。

短短一天,算是初识雁湖岗,感想也是多多,主要有“两奇”“两疑”。

一奇:岗拔地而起,壁立千仞,而岗顶却有几十亩低洼地,五个湖泊,方圆好几里,清泉流淌,水草茂盛,森林幽深。人上岗后,如入平原,如游绿洲,没有置身山顶的感觉。

二奇:岗本近海,前无阻隔,目空一切,乐清湾就在跟前。环视群山,葱翠苍茏,如绿海无际,美不胜收,又有“会当凌绝顶”之感。

一疑:有水有荡,草密风静,如何秋雁不再宿之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上过雁湖岗,描写岗上“洼中积水成芜,青草弥望”。其时是四月,也许雁已北飞,反正,这位非常求实的科学家在游记中没提是否有看到鸿雁。登览并有生动细致描写的是清代乐清人方尚惠:“弟觉满目湖光,渺弥衍漾,风吹荻叶,飒飒有声,雁飞且鸣,群萃湖中”。其他诗文多是人云亦云,美好想象。近人不少以为是现在岗顶湖干草荒鸿雁不来,可见他是没上去过。有专家分析。可能是历史上雁湖干沽过一些岁月,使大雁无法过冬,找到了另外更适宜的去处。久之,雁儿的遗传基因也失去对雁湖“驿站”的记忆。那么,我们有什么法子能让秋雁重聚雁湖岗呢使这个神话般的美丽再成为现实。

二疑:自古名山僧占多。僧以山名,山以僧兴。雁湖岗水盈土沃,风景独好,却无僧卧云结茅。“面水临山古寺幽,钟声和雨下芦州。夜深惊起沙头雁,叫破江南一片秋。”似乎成了远古的传说。元代隐居雁荡五峰下的文学家李孝光对雁荡研究颇深,考证雁湖旁的比丘尼塔寺已沉湖500余岁。如此算起来,至今应是一千多年了。此后有无僧尼上山,不得而知。如若一千多年来钟磐无音,是为什么与鸿雁消声有无关系

诗以记之:

久仰雁湖岗,约友相伴行。

讵那喜我来,梅雨搭彩门。

日斜岭影长,霜重屐印深。

谷颠芳洲阔,峰抱松涛涌。

积草掩潭秘,清泉洗溪锦。

沉钟越千年,仙踪林中寻。

目空渔舟远,星比灯火近。

朝辉自喷薄,不畏海际云。

春来种芦荻,宿暖秋雁迎。

2002年12月

(本文作者系乐清市委常委、雁荡山管理局党委书记)

上一篇: NEWBEE的雁荡游

手机版 关于火车吧 源码下载 友情链接 在线订票 隐私原则 意见反馈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QQ:151219695 联系邮箱:151219695@qq.com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4 huocheb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