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英国十日游(跟团+伦敦自助游)

  • 来源:火车吧
  • 点击次数:3120

英国十日游(一) 上海-伦敦

上海今天高温又是38度,我和老婆还是穿着厚厚的牛仔裤出门,没办法,英国已经是秋天啦!打车到南站,坐机场七线,起飞前三个小时就到了浦东机场,很顺利,一路上也都有空调陪伴。

在办票大厅少坐片刻,便见到了我们的团友们。我们这个团一共28人,全陪导游是个不到30岁的小姑娘。一个大腹便便的农民企业家“某总”带着他的老婆以及三个女性同伴;一行四人的阿姨组合;一对父女,父亲已经70多了吧;四对中青年夫妇,除了我们之外,一对年轻一些,穿着情侣装;一对在准备会上关心洗衣服问题;另外一对,女的在曼谷银行工作(后来知道的);还有一家三口,女儿估计是大学新生,否则假期没有那么长;一对中年夫妇,浙江南部或福建人,女儿在英国读研究生,和她的阿姨在伦敦机场和他们夫妻二人会和;最后是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单独行动。

这和我预想的团友差不多,只是没想到会有那么多老阿姨,看穿着跟下岗工人没啥区别,实在搞不懂她们哪里拿来的钱出国旅游。包括我在内,一行只有七名男士,男人都干什么去了,难道都去拼命挣钱了,只有我这种成天混日子的才有闲心出去溜达?

接下来,换登机牌,上飞机,坐飞机,喝水,吃饭,看电影,上厕所,坐过长途飞机的都知道这一套程序,反正不太舒服。我喜欢到机舱最后,自己倒橙汁喝,或者要一杯红酒,一边品,一边伸一伸腿。有一次,看到某总的老婆,长得像个山顶洞人,她居然上完厕所不知道如何冲水,也难怪她,飞机里是没有一个中文字的。

飞了12个小时,在夜幕初降的时候,我们终于飞到了伦敦上空。飞机从东向西,横穿伦敦,俯身望去,自然是一片灯的海洋,图片中那个紫颜色的光圈,肯定是伦敦眼,左边就是大本钟了。我想上海应该也是这个样子吧,只是我一直没机会看到。

飞机在跑道上停了好久,也没能打开舱门。机长一遍又一遍的通报:机场的廊桥坏了,我们要等待20分钟;我们打算换个登机口,还要等20分钟;廊桥正在接驳中,各位旅客还要等20分钟!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总算可以下飞机了,英国人这效率,开奥运会肯定够呛。找行李也费了半天劲,我们在飞机上傻等,行李比人先下来,等我们还在转盘上望眼欲穿的时候,行李已经被人在地上摊得乱七八糟。过海关,同样是等。我过得很痛快,移民官员看了我的护照,居然一句话也没问我,就放我入关了,一点也不像其他窗口没完没了的盘问。

在接站大厅,见到了我们的地陪,一个30岁的矮个先生,姓冯,天津人,先去马来西亚留学,学的是会计,后来到英国找工作,正好赶上金融危机,只好干导游了。人还不错,挺实在,没啥大的坏心眼儿,比较专业。

我们的酒店在伦敦的东边,希斯罗机场在西边,还要开车再一次横穿伦敦。冯导已经开始一路的介绍,可谁有精神听啊,那会儿已经是北京时间凌晨三点多了,大家在飞机上都没怎么睡啊。好不容易到酒店了,赶紧睡觉,明早八点就要出发了。

英国十日游(二) 伦敦

由此向西南一转,没多久就到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又称西敏寺)。这里是历代国王加冕登基、举行婚礼庆典的地方,也是英国的王室陵墓所在地。除了王室陵墓外,这里也安葬着许多伟大的人物,包括牛顿、达尔文、丘吉尔等。今天没时间进去了,和老婆商量好,等最后一天伦敦自由行的时候,再来仔细看看。

转弯向北,进入一片绿地,就是圣詹姆斯公园了。这里一片祥和的气氛,野鸭、天鹅和小松鼠随处可见,毫无忌惮地向路过的行人索要食物。公园里有座蓝桥(BLUE BRIDGE),不是“魂断蓝桥”的那个“蓝桥”,桥上的东边可以看到丘吉尔博物馆和伦敦眼,好似一个童话世界。

桥的西边,可以望见白金汉宫。皇宫顶上只挂了英国国旗,说明女王不在家。

向西,穿过圣詹姆斯公园,就是白金汉宫——大英帝国的皇宫。1703年为白金汉公爵所建而得名,最早称白金汉屋,意思是“他人的家”。宫前广场上竖有胜利女神金像和维多利亚女王坐像,此外还辟有一座占地40英亩的御花园。

据说,白金汉宫的皇家卫队每年4-9月时上午11:30至12:00都会举行换岗仪式,其他月份每两天11:30举行一次,在军乐和口令声中,作各种列队表演,举枪互致敬礼,一派王室气象。今天是周六,不知怎的,导游说正好没有换岗仪式,只有简单的骑兵列队进入皇宫。但是,广场还是聚集了大量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一个挨一个地趴在黑铁栏杆上。宫外的一角,等待入内参观的人也是排起了长龙。

绕过白金汉宫,我们上车,前往大英博物馆。先去一街之隔的一家中餐馆吃饭,五菜一汤,以吃饱为主,不能强求。大英博物馆建立于1753年,开放于1759 年。馆舍是一座17世纪建筑——蒙塔古宫。馆藏品最初来源于英王乔治二世的御医、古玩家汉斯•斯龙爵士收藏的8万余件文物和标本。 1823年,英王乔治九世捐赠了他父亲的大量藏书。开馆以后的 200多年间,继续收集了英国本国及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古老国家的文物。1880年,自然部分分出,建成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1973年,图书馆分出,建成不列颠图书馆。

冯导介绍完,大家正兴冲冲地准备进入博物馆。突然,一阵阵凄厉的警笛声纷纷响起,警车、救护车一下子来了好几辆。一打听,原来是怀疑有某种不明气体,警方已经下了逐客令,怪不得进来时就看见拉起了警戒线,广场上的人也特别多呢。

冯导虽然身经百战,对这种事情也是闻所未闻,警察当然惹不起,只好临时更改行程,赶去下一个景点——伦敦塔桥。伦敦塔桥是伦敦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有“伦敦正门”之称,始建于1886年。既然赶上了百年一遇的大英博物馆关闭,当然就遇不到塔桥的开启了——好运气都用光了。

伦敦塔桥旁边,就是伦敦塔。伦敦塔始建于1078年。它在历史上既作过王宫,也作过法院,后来又是一所监狱。伦敦塔占地7.2公顷,周围用巨石筑成一道厚实的城墙。城墙上有许多炮台、箭楼,四周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从1107年,诺曼公爵征服伦敦后,伦敦塔成了国王行辕总署和兵营。从1140年到17 世纪该塔一直是英国历代国王的主要住处。英国暴君詹姆斯一世在塔内被处死之后,伦敦塔就成了监禁犯人的牢狱和刑场。

这里可以看见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伦敦人亲切称它为“小黄瓜”(gherkin),它被认为是摩天大楼中最为出彩的一幢。2007年,瑞士再保险公司以6亿英镑将其出售后,“小黄瓜”便跃升为全英国最贵的办公大楼。

伦敦塔现在已经成了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塔内有个珍宝馆,观众可以看到英国历代国王的王冠、王室珍藏的金银珠宝。伦敦古堡中还有一些身体肥胖称为“渡乌” 的大乌鸦,有专人饲养。伦敦塔有千年的历史,堪称伦敦最悠久的古迹,在出入口处游人可以看到两名身着古老的都铎王朝制服的禁卫,这些 “古老卫士”们,成了游客欣赏和摄影的对象。

看完伦敦塔外观之后,登上游船,游览泰晤士河两岸。我看见人家标价只要13.5英镑,导游可收了我们每人30英镑啊!从船上伦敦塔,是最佳的角度,可惜还在整修,大概是为了迎接2012年奥运会吧。船上的解说是个英国帅小伙儿,离得太远,外加英文水平有限,基本听不懂他说了些什么。

著名的滑铁卢桥,始建于1817年,原是一座九孔石桥。当其建成通车时,正值英国的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胜拿破仑两周年,该桥便由此得名滑铁卢。 20世纪40年代,滑铁卢桥开始进行重建。由于当时二战战事正酣,男丁稀缺,粗重的建筑工作因此也就不得不交给英国妇女去完成。在德国法西斯的狂轰滥炸中,新桥终于在1942年建成,不过正式通车一直拖到了1945年。

作为自费项目的一部分,我们要跟着导游坐一段地铁回到伦敦塔。对于坐惯地铁的上海人来说,这没什么稀奇的。伦敦的地铁古老得多,开起来晃晃悠悠的,一点没有上海的平稳。

至此,行程单上的景点都已经游历完了。大英博物馆去不了,只能算做是“不可抗力”。冯导为了“补偿”我们,决定先带我们去看圣保罗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绝对是宏伟辉煌,但要每人收费12.50英镑,而大英博物馆是免费的(今天我们全是看外观,都是免费的),旅行社决计不能如此赔本,所以,依旧是看外观。

离晚饭还有一段时间,一大帮人如此晾在街上,始终不是办法。冯导指挥着司机一边游车河,一边与众人商议,我们离得比较远,也懒得管,反正都是看外观,哪里不一样?当冯导提出去贝克街上的福尔摩斯博物馆时,一家三口的爸爸开始手舞足蹈起来,兴奋得像是捡了个皮夹子。原来,他们的女儿特别想去,估计连来伦敦也是看了那个电影的结果。我小时候,倒是对这个地方有点神往,来到跟前,也

不过如此,要是门口依旧有马车来往,才有味道。只在外面照个相就行了,进去要6英镑,还不如到隔壁的“甲壳虫”商店买点纪念品,以了却这次不能去利物浦的遗憾。

贝克街上还有杜莎夫人蜡像馆,没啥新鲜的,离牛津街还很远,瞎逛更无趣,只好去了附近的摄政公园。摄政公园是伦敦仅次于海德公园的第二大公园。十六世纪时,这里是英皇亨利八世的皇家狩猎森林。十九世纪初由约翰•纳什在这里为摄政王设计建造乡村别墅,计划中包括至少56栋古典式别墅、摄政王夏日别馆、供奉英格兰的伟人祠等,想建造一个完美的花园都市景观,但最后受限于经费只盖了8栋别墅并无行宫。计划虽未实现,公园却因此而得名。

时间紧张,我们匆匆地进去,又匆匆地出来,没工夫仔细欣赏里面的玫瑰园。公园里是一派休闲的景象,野鸭和鸽子争相竞食,草坪上有家庭野餐聚会,露天剧场的演出也刚刚散场。刚才还是蓝天白云,这会儿乌云又压上来了,英国的雨是说来就来,这回也算领教到了。

晚饭还是回大英博物馆的那家中餐馆。一阵暴雨过后,气温骤降,湿沥沥的街道更显幽静。这就是伦敦,古老、现代、阳光、雨露、喧闹、悠闲、拥挤、整洁,希望下回来的时候,能多住一阵子。

英国十日游(三) 伦敦-剑桥-约克-利兹

从伦敦出来,一路向东北,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剑桥。这里确有一条剑河,在市内兜了一个弧形大圈向东北流去。河上修建了许多桥梁,所以把这个城市命名为剑桥。从13世纪末创办剑桥大学的第一所学院彼得学院起,剑桥作为一座大学城存在至今。但这里的气氛却与牛津不同。牛津被称作“大学中有城市”,剑桥则是 “城市中有大学”。但是,这里没有一个大门,上面写着“剑桥大学”,或是“某某学院”,英国的很多建筑都是这样,不像我们这里牌匾林立,只有熟识的人才知道是何所在。

就像眼前这座著名的数学桥,也没有立个标牌嘛!相传牛顿采用数学和力学的方法设计并建造了这座桥,桥上没有用一颗钉子。剑桥的学生们后来把这座桥拆了,可是怎么也不能把这座桥不用钉子恢复成牛顿老师建筑的原样,最后不得不用钉子才重新将木桥架好。其实,这个故事是假的,因为数学桥是在牛顿死后22年才建起来的。真正的情况是,该桥最早是用铁钉连接,比较不明显,但是现在新造的这座用的是螺丝。不过这座桥似乎确实是被一名好奇的学生拆开来,然后再重新装回去的。

沿着剑河的学院,都有横跨剑河的桥,数学桥就在皇后学院里。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由1448年亨利四世的王后玛格丽特和1465年爱德华四世的皇后伍德维尔共同捐资建立,所以学院名称中的“Queens'”指代的就是这两位皇后。

走过一个老教堂,向左转,就是圣凯瑟琳学院。该学院由亚历山德拉•凯瑟琳于1473年创建。她曾被判处死刑,要被钉死在一个轮状的十字架上。然而,当她的身体碰到那只十字架时,轮子却奇迹般地断裂了。因此,轮子便成了凯瑟琳的吉祥物。这就是学院大门上那个金黄色轮子图案的由来。

再往前走,就是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剑桥大学内最有名的学院之一。国王学院成立于1441年,由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设立创建,因而得名“国王”学院。为了显示国王的雄厚财力,学院建立之初就追求宏伟壮观的建筑,而其建筑群中最著名的当属学院的礼拜堂,它耸入云霄的尖塔和恢弘的哥特建筑风格已经成为整个剑桥镇的标志和荣耀。据报道,国王学院在剑河畔为徐志摩立下了大理石诗碑,以纪念这位向亿万中国人描绘了剑桥无限风情的诗人。

继续向前,左手边,就到了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三一学院由国王亨利八世创立于1546年,无论是学术成就还是经济实力、学院规模,在剑桥大学现在的31个学院中都是名列前茅的。三一学院最令世人仰慕的就是,这里还是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著名哲学家培根以及包括查尔斯王子在内的多位王室贵族及六位英国首相、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母校。

学院大门入口处有亨利八世的雕像,令人捧腹的是:威严的国王左手托着一个象征王位、顶上带有十字架的金色圆球,右手却举着一根椅子腿。据说,本来亨利八世右手中握的是一根象征王权的金色节杖,雕像竣工不久,不知是哪些玩恶作剧的学生,悄悄地爬上去,把节杖抽出来,用现在的这根椅子腿取而代之。奇怪的是,几百年来,竟然没有任何人去管它。剑桥人不仅听其自然,而且还津津乐道地不断向新生和游人介绍这个“精彩”的故事。而我不明白:几百年过去了,这椅子腿不会烂吗?难道已经换成石头做的了?

大门右侧的绿草坪中间,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苹果树,据说,就是这棵树上的一个苹果,落到牛顿头上,从而启发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接下来是自费项目——剑河撑船。一路上,就已经有学生不断地向我们询问是否要坐船,就好像在凤凰遇到的一模一样,只不过同学们没有湖南人那么“执着”罢了。天气有点阴冷,撑船的小伙儿有点腼腆,不知道他是想偷懒,还是怕我们是外国人听不懂英语,总之,一路上,他很沉默,只到重点景点才简单说两句。

叹息桥位于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内,建于1831年,是仿照意大利威尼斯的叹息桥建成。据闻从前每逢有学院里的学生经过这桥时,便即代表开始考试的季节,学生们因担心考试的成绩而发出感叹之声,该桥因此得名。

下了船,沿原路返回。离集合时间也只剩半小时了,赶紧再逛逛。

回到三一学院,这里只要一英镑就可以入内参观。进去才知道,原来绝大部分都不能进入,对外开放的只有礼拜堂(the Chapel)。草坪中间是一座伊丽莎白时代修建的喷泉,这里曾是学院主要的供水处。

1567年建的礼拜堂里有真人比例的校友雕像,如牛顿像、培根像等。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1661年,19岁的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教授伊萨克•巴罗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1664年,牛顿成为奖学金获得者,1665年获学士学位。 1665~1666年严重的鼠疫席卷了伦敦,剑桥离伦敦不远,为恐波及,学校因此而停课,牛顿于1665年6月离校返乡。1667年复活节后不久,牛顿返回到剑桥大学,10月1日被选为三一学院的仲院侣(初级院委),翌年3月16日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成为正院侣(高级院委)。1669年10月27日,巴罗为了提携牛顿而辞去了教授之职,26岁的牛顿晋升为数学教授,并担任卢卡斯讲座的教授。

在他的塑像下有一行拉丁文:"Qui genus humanum ingenio superavit",中文意思是:他超越了人类的认知(He surpassed the race of man in understanding)。

学校里张贴着各种社团的广告,大多数是戏剧、文艺表演之类。学生们还没有开学,还在尽情地享受暑假生活。国王学院没时间去了,这就是跟团旅游的无奈,走马观花,基本上是照张相就走,到处赶时间,没有一点自由。上车,去吃午饭,这次是一家中国人开的自助餐,没啥特别好吃的。

吃完饭,出发去约克。开着,开着,大巴车门突然坏了,液压失灵,门关不严,呼呼地往里灌风。司机下去修理,我正好拍拍路边的麦田。正值秋收,大部分麦子已经收割,麦秆被卷成齐整的圆墩子,完全都是机器化作业。除了麦田,就是草地,成片的牛和羊悠闲地吃草、晒太阳,根本看不到一个人。外面现在是六级大风,但没有一丝扬尘,“黄土不露天”可不像说得那么简单!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司机最后只得用一条行李绑扎带把车门牢牢捆住,继续前行。

耽误了一个多小时,到约克时,已经是五点多了。提到约克(York),不得不提的便是它与纽约(New York)的渊源,据说当时美国人看到York太漂亮了,所以才回到美国建了一座New York城。

约克是英国著名的鬼城,1190年3月16日,约克城里的富豪因为拖欠了犹太人的债务而鼓动市民暴动。市民们迫使几百名犹太人逃往郡守控制的木制城堡中避难。以上照片就是那个城堡。最后城堡被点燃,犹太人全部遭到了屠杀,从此,犹太人的冤魂便萦绕在城市上空,鬼城也因此成名。我们的车门莫名其妙的坏掉,大概也与我们要前往鬼城有关。

约克城中至今还保持着中世纪时期的风貌,窄窄的街道,古朴的建筑,其建城历史可以回溯到西元71年,曾是罗马下不列颠(Britannia Inferior)的首府。丰富的历史资产带动了约克的观光业,每年多达两百万的游客使约克成为除伦敦以外,游客最多的英格兰城市。

刚才还是阵阵冷雨,阴云密布,转眼已经是艳阳高照,这就是英国的天气。我们几经辗转,终于来到约克大教堂(York Minster),又称圣彼得大教堂,是欧洲现存最大的中世纪时期的教堂,也是世界上设计和建筑艺术最精湛的教堂之一。教堂始建于公元627年,当时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建筑,后来在内战中被战火摧毁。1060年,诺曼人攻占了约克,建造了第一座诺曼人教堂,至今仍可以看到这个教堂的基石和地下室。

约克大教堂不但是英国最大,也是欧洲阿尔卑斯山以北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教堂于1220年开始兴建,1470年完工。东面一整片相当于一个网球场大小的彩色玻璃,是全世界最大的中世纪彩色玻璃窗,它由百多个图案组成。教堂北面的五姐妹窗(the Five Sisters' Window)是约克大教堂历史最悠久的玻璃窗,也是英国最大的灰色调单色玻璃。

君士坦丁的雕像立在这里,原因无非有二:一、君士坦丁是历史上第一位将基督教确立为国教的国君,算得上是基督教第一位世俗的庇护者;二、公元306年,君士坦丁就是在约克即皇帝位,约克算是他的福地。凝望着这座青铜雕像,一身戎装的君士坦丁很是随意的斜靠在座椅上,目光俯视前来拜望的人们,一副君临天下的气派,不怒自威。

这座教堂的建筑实在是纷繁复杂,其恢弘的规模更令人惊叹,宗教的力量如此之大,使人们历经250年不辍地艰辛施工,只为了展现对上帝的忠诚。人类是伟大的,潜能是无限的,而激励人们迸发出伟大潜能的人,更是人中豪杰。当然,他们可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如秦始皇的暴政,埃及法老的奴役,或是基督徒虔诚的教诲。

漫步在可能是全英国最古老的街道上,如果不那么匆匆赶路该有多好。我们也有比这更加古老的小城,但是商业气氛太浓,根本不像是供人居住的地方,倒像是主题公园一般,就相当于杀死了古城,把它放进福尔马林的玻璃罐,然后收费展览一样。

晚饭在欧斯河畔,仍旧是五菜一汤。老外则坐在河边,在阴冷的风中喝着冰啤酒。有的年轻人已经喝高了不少,在风中鬼叫,很能映衬鬼城的傍晚。

回到车上,司机绑上车门,我们去利兹住宿。利兹距离约克50公里,是约克的姐妹城市,约克的宾馆恐怕鬼气重重,住在利兹就好多了。上面是从利兹CItY INN 宾馆看出去的风景。这家酒店是这次旅行中,设施最先进的,配备了苹果电脑,免费上网和看电视都能用,装修也是酷炫十分。

英国十日游(四) 利兹-爱丁堡-格拉斯哥

利兹早上的最低温度已经降到了十度以下,我换上一件长袖衬衫,今天还要继续北上,直插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司机换了一辆车,这回可以放心开了。本以为英国是个弹丸小国,没想到赶起路来,还是要长途跋涉,历尽千山万水。

中午时分,赶到“英苏边境”,乃是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分界也。经过长年的独立纷争,苏格兰1707年才与英格兰合并。不知道现在英国人是否还把他们当做两个国家看待,但从这边界的正式程度上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跨过边界,就有穿裙子、吹风笛的苏格兰老哥来欢迎你了。当然,这“欢迎”也不是那么真诚的,拍照合影要一英镑。给老哥算一算,一天就算只两个旅游团,每个团扔下10英镑,一年下来至少有五、六千磅,外加其他政府福利,要不是最近英镑贬值得太厉害,老哥吹吹风笛,晒晒太阳,比上海中层白领的收入高多了!然而,这也只能在苏格兰出现,换成中国,每天得有几十来个出来吹,相互压价竞争,就没这么悠闲了。

苏格兰的风景果然不同凡响,路边的群山和白云,就足够欣赏了。可惜,这回没有机会去苏格兰高地,那边风景应该更美。

这一次,吃午饭都已经是两点了,好在我们早上吃的都很多,就知道出来混,午饭是没点儿的。下午三点,我们终于到了爱丁堡城堡。城堡从公元12世纪到16世纪一直是苏格兰皇家城堡,见证了苏格兰的多次战争。17世纪起成为军事基地,目前仍有军队驻扎在城堡上。城堡门口的广场名叫“Esplanade”, 是18世纪中人们游行的地方,现在正是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期间,照片的一角你可以看见临时搭建的看台,因为上周刚在这里这里举行过盛大的军队仪式表演,就是著名的“Military tattoo”。城堡门口有两个守卫的雕塑,分别是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 和罗伯特(Robert Bruce),他们都是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苏格兰最伟大的英雄。

爱丁堡著名的礼炮,每天中午一点,都要鸣响一下。为什么不是正午十二年鸣礼炮呢?据说,是因为苏格兰当时比较穷,炮弹要省着用,这样补充一次弹药,可以用好几年呢!

进入我身后的城门,就是城堡最核心的皇家驻地。站在这里,跟长城的感觉差不多,回想曾经在这里发生的血腥战史,如今交战的双方都早已经灰飞烟灭,只剩下巍巍古堡不朽于世。爱丁堡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古老。爱丁堡城堡于6世纪就成为苏格兰皇室的堡垒,比英格兰的利兹城堡早200多年,比温莎城堡早400多年,比德国的海德堡城堡更是早600多年。从古代战争的意义上说,爱丁堡无疑是最坚固最险要也最难攻克的堡垒。爱丁堡城堡筑于一个海拔135米高的死火山岩顶上,一面斜坡,三面悬崖,只要把守住位于斜坡的城堡大门,便固若金汤,敌军纵有千军万马,对它都无可奈何。这也是其它古城堡难以匹敌的。

过去这个是干什么的,已经忘记了,反正现在是苏格兰战争纪念馆,里面有很多花名册,记载了在历次战争牺牲的苏格兰战士。

这就是皇宫了。1566年,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国王就在这里出生。他的母亲是苏格兰的玛丽女王,当时的英格兰,正是她的表姐伊丽莎白一世执政。由于苏格兰王权的争斗,玛丽逃到英格兰,向表姐求援。没想到,伊丽莎白一世却先将她囚禁了19年,然后斩首。伊丽莎白一世一生未婚,死后无嗣,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便继承了英格兰的王位,成为了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苏格兰人终于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统治了英格兰,也为后来的合并开启了和平之门,结束了双方几百年的纷纷扰扰。

对于爱丁堡这样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地方,英国的历史自然是离不开的。冯导一路上,絮絮叨叨地讲了许多,爱德华一世、亨利八世、苏格兰的玛丽、英格兰的玛丽,查理一世一大堆,总是对不上号,连不起来。好在有互联网,回来搜一搜,总算搞清楚了一些。

城堡里还有好多可以参观的去处,可还是老问题:连走马的时间都没有,哪还来得及观花?在门口,和这个苏格兰木头人合个影,好处是可以省一英镑。

从古堡出来是一条大街,由东偏北,长约一英里多,称之为“皇家一里”,是爱丁堡著名的街道。街道两旁有许多皇家建筑,气势宏伟。其中还可以找到爱丁堡大学、义犬波比酒吧以及J. K. 罗琳写《哈利波特》的咖啡馆等等。正值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期间,游人如织,表演随处可见,热闹非凡。

皇家一里大道的另一端顶点就是荷里路德宫和辽阔的荷里路德公园,荷里路德宫见证了许多苏格兰的历史事迹故事,是詹姆斯五世于1498年所建。后来,就成为女王每年夏天的行宫。现在,女王旗帜高悬,尊敬的伊丽莎白二世陛下正下榻于此。

皇宫外面有个不起眼的破旧小房子,居然是玛丽女王的厕所。原来,苏格兰人建造的皇宫里是没有独立卫生间的,苏格兰玛丽女王(号称当时最美丽的女人),15 岁嫁给法国王室,19岁丈夫去世又回到苏格兰,在民众拥戴中于登上王位,但是在宫中却没有隐私。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玛丽女王便命人在皇宫外面修建了一个女王专用的厕所。当然啦,如果现在你也想去的话,交钱也不给你用的。

看完苏格兰皇宫,冯导给了我们45分钟,去逛逛据称是全球最美的大街——王子大街。逛街啊,45分钟怎么够用?!何况还是这么一条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的大街?这里有威灵顿将军的塑像,停留30秒钟。

这里有斯科特纪念碑。西下的斜阳洒在大街上,照得人睁不开眼睛,似乎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位伟大的作家。

沃尔特•斯科特(1771-1832)是一位多产的苏格兰历史小说家、诗人,在当时的整个欧洲享有盛誉。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是第一位真正的用毕生精力为全世界进行创作的英语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成了英语文学和苏格兰文学的经典著作。其中包括《艾凡赫》、《罗布罗伊》、《湖上夫人》、《韦福利》和《米德罗锡安监狱》等。可惜,我一本也没看过。

老婆在疯狂的搜店,我则在疯狂的拍照,想把这满街的美景都带走。然而,只是徒劳,因为无论拍了多少,仍无法让人领略她的全貌。

老婆没有错,购物也是王子大街的主题之一。店铺太多,时间有限,只得明确目标,杜绝乱逛。终于在六点钟下班前,找到了tHE BODY SHOP,我们有好多东西要买。英国人也实在是又懒又磨叽,商店居然六点就关门,营业员结账的时候,还要和顾客闲聊,根本不管后面有没有人在排队等待。我们的帐是结完了,可他们却不给我开退税单,理由是已经下班了。这事要是发生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老外来

购物,还不加班加点地伺候着?可人家就是不管这一套,我们只好回伦敦再办退税了。

然后,就是风一样的向上车地点狂跑,美丽的大街成了漫长的大街。

总算及时赶到,购物、摄影两不误,任务基本圆满完成,可以安心地去吃晚饭了。爱丁堡艺术节已经使这里的酒店不但价格飞涨,而且一床难求,晚饭后,我们去60公里外的格拉斯哥住宿。这里的夜色一定更漂亮,这次又无缘了,也许会有下一次吧。

英国十日游(十)上海

回来的时候,飞行时间变长了,不是飞机飞得慢了,而是我们在追着地球自西向东飞。漫漫旅途中,正好可以回味一下这十天之旅。

这次去了伦敦、剑桥、约克、利兹、爱丁堡、格拉斯哥、温德米尔、曼彻斯特、斯坦福德、布里斯托、巴斯、温莎等12个城镇,算是走遍英国了吧。原本以为8天都只在一个国家,况且还是只相当于江苏、安徽面积之和英国,应该不是很赶,但跑下来却还是一路马不停蹄,一刻不得闲。旅行社大概是怕我们闲着,景点安排得可谓是丰富多彩,但我觉得约克、温德米尔湖区、曼彻斯特好像都是来凑数的,如果把两晚的住宿钱省下来,换成伦敦去爱丁堡的来回飞机票的话,应该就是精华的休闲之旅了。下回如果自由行,我这么干:先飞到爱丁堡,然后飞到伦敦,在伦敦周边玩几天,再坐火车去利物浦,然后去曼彻斯特,最后从那里飞回上海。

提到自由行,就不得不和这回的跟团游比较一下。能自由当然是最好了,但是考虑到省钱省事,我们才最终选择了跟团,并且到现在,我们也没有后悔选择错误,因为这次跟团,打消了我的几个顾虑:没有强制购物,没有团友的大声喧哗,没有吃不饱,没有睡不好,没有戴很傻的帽子,导游也没有打很俗的旗子。唯一的不足就是时间太紧,很多景点都是照个相就走人,要不就是一路小跑完成参观,想在爱丁堡的花园里多坐一会儿都不行。

虽然已经被认为是“没落”的贵族,英国还是保持着老牌帝国的荣耀和光辉。同行的一个小姑娘说过:“以前出来没几天就想家了,这次临上飞机了,都舍不得走呢!”——舍不得走也要走啊,难道要“黑”下来?我是不愿意“黑”下来的,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狗窝”。我可不像某些中国人,才去了日本几年,就忘了本,天天在自己的博客中宣扬日本如何漂亮,还真把自己当成日本国观光省的形象大使了!我们只呆了8天而已,看到的都是英国最好的地方,那些种族混杂的贫民区我们都未涉足。在那里,严寒中有人露宿街头,吸毒、酗酒、卖淫、抢劫、强奸、偷窃随时上演,而作为靠打黑工维持生计的华人,你不住这里,还能住在伦敦西区吗?我们的冯导是怀揣着在金融城打拼的梦想来到英国的,金融危机使他只能先从导游干起,刚开始的时候,几个人合租一间小房,连冰箱都是从大街上捡来的。年轻人创业的激情和吃苦精神都值得鼓励,但毕竟成功概率太低,俺们还是老老实实地在国内混吧。

总之,旅游的目的就是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这几万块钱没白花。很羡慕同行的那对小夫妻,没像我们年近四十了才开了洋荤,再过十年也要步入“中老年团友”的行列了。在国庆节之际,衷心地希望祖国能国强民富,这样我们还能有机会多去几个地方,也不枉活一世。

一觉醒来,发现大伙儿还都在,并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闹鬼。这里的餐厅也是高高的穹顶,好似大会堂的宴会厅,当然比大会堂豪华多了。依旧是八点上车,去阿旺河上的斯特拉特福特镇,车行三小时,到达莎士比亚故乡。

1564年,威廉•莎士比亚就出生在这座两层的小木屋里面。当时并没有人刻意记下具体日期,直到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不幸去世,人们纪念他时,才将他的生日也定为4月23日。而这一天,对于世界文学领域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为塞万提斯、威廉•莎士比亚和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都在1616年的4月23日去世。此外,4月23日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如莫里斯•德律恩、拉克斯内斯、佛拉吉米尔•纳博科夫、约瑟•普拉和曼努埃尔•梅希亚•巴列霍。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威廉•莎士比亚的父亲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后来父亲破产,13岁的莎士比亚不得不放弃学业去伦敦打工。他当过马夫、杂役,在剧院里跑过龙套,后来和一个中产阶级的姑娘结婚,生活才算稳定下来。天知道他是怎么搞掂人家的,也许靠的是与生俱来的戏剧天赋,真是戏剧人生。据说,莎士比亚就是在这个老房子里面写下了32个剧本和154首十四行诗。

小镇不大,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自然都是因为他们那位举世闻名的老乡。镇上的居民到底是要感谢他带来的无限商机,还是要埋怨他打搅了这里的清净呢?当然,小镇上也并非都是当地居民。比如我们中午吃饭的地方,就是国内东北一家人开的,不远万里地跑来借莎翁的大名,他老人家在墓里也会笑了吧。

只要车子在城镇中穿行,就可以看见面家每户都精心装扮了他们屋前的草地、花园,即便没有那么大地方,也要像这样挂起美丽的鲜花。难道他们这里天天开世博会?当然不是,只是英国人对园艺的热爱甚至超过了生命,园艺师是非常令人尊敬的称谓,各地每年都要搞不同级别的园艺大赛。装点门面不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让自己感觉舒坦,这才是生活。

午饭过后,我们前往“丘吉尔庄园”,此行的第四项自费项目。“丘吉尔庄园”的正名为“布伦海姆宫(Blenheim Palace)”,在牛津郡的伍德斯托克镇,因英国二战时期著名的铁腕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出生在这里,而被人们习惯地称为“丘吉尔庄园”,被誉为英格兰最精美优雅的巴洛克式宫殿之一。

对于名人故居,由于去得太多,起初以为这35英镑又要打水漂了,但这次可谓是印象深刻。“丘吉尔庄园”是英国最大的私人宅院之一,占地面积有2100多英亩,约合850公顷,相当于12个北京故宫的面积,里面有小火车连接各个花园,这个家可真够大的!作为中心建筑的“布伦海姆宫”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正门六根古希腊克林斯雕花石柱,支撑着有着精美浮雕图案的三角形山墙,前面一片开阔的庭院。据说二战期间,温斯顿•丘吉尔首相曾在此庭院召集万人“誓师大会”,以号召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时差这东西确实很厉害,不到六点,我们就都醒了,再也睡不着了。窗外晨曦微露,绝对是个好天气,这片地区正在为2012年奥运会兴建场馆。收拾完毕后,下楼吃早饭,才发现原来大家都睡不着,餐厅里早就坐满了我们的团友。

早上八点,准时出发。车子经过“千年穹顶”,如果去年迈克尔•杰克逊没有去世的话,就是应该在这里开演唱会的。

冯导在车上开门见山,向大家介绍整个十日游的五个自费项目,每人收费140英镑。冯导见有人疑虑,便痛陈利害,最终绝大部分团员都同意参加了,只有两个人经过短暂的思想工作,仍只愿意参加部分项目,冯导也只得作罢。我们并不抵触,只不过对其中的一、两个项目不大感兴趣罢了,听他这么一说,也不想大老远来了,为了三十几磅,搞得大家不愉快,就乖乖地交了全款。

九点钟,到达特拉法加广场。这是为了纪念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港海战而修建的。1805年10月,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指挥的英国舰队与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在西班牙的特拉法尔加港海面上遭遇。英国舰队以少胜多,使法、西舰队在这场海战中惨败。但不幸的是,当海战胜利结束时,纳尔逊上将因中了法国炮舰“恐怖号”的流弹而牺牲。在广场中心,竖立着威廉•雷尔顿设计的52米高的圆柱形纪念碑,石柱上端挺立的5.3米高的纳尔逊全身铜像是雕塑家贝利的作品。石柱底下是高大的方形石座和多层台阶,石座的四壁镶着纳尔逊生平所指挥的4场著名战役的铜雕,最低一层台阶的四角,安放着4只大铜狮子,这些是埃德温•兰西尔爵士雕塑的。这座纪念碑修建于1840年至1843年。纪念碑设计得如此之高是因为人们希望它高于附近滑铁卢广场上的约克公爵的37.8米的圆柱。纳尔逊的铜塑雕像据说是用海战中缴获的铜炮制成的。

特拉法尔加广场原来以鸽子多而著称,因此又称“鸽子广场”,游客可以在广场喂鸽子。但是由于鸽子粪便造成的环境问题,近几年来,市政府已经禁止在广场喂鸽子,违者罚款。广场北面是著名的英国国家美术馆,馆内陈列着14世纪至19世纪欧洲各国不同流派的名画。

特拉法加广场西侧坐落着一栋开有两个拱门的白色石砌建筑,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国海军部,又叫水师提督门。大楼左端有一座小小的平房,用坚固的花岗岩制成。也许你会奇怪,一个小小的平房为什么要盖得如此坚固?因为它是英国皇家海军作战指挥部的入口。指挥部深入地下45英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纳粹德国大举空袭伦敦,为保证海军部的安全,国会才将海军指挥部搬入地下,直至1943年才搬回海军大楼。水师提督门是按英王爱德华七世之命建造的,以纪念王母——维多利亚女王。门洞上方有拉丁语铭文,意为“王爱德华七世十年:臣民感维多利亚女王之恩而立:1910”。

由海军部沿着WHItE HALL大街向南走,就到了皇家骑兵营,马粪味道十分浓郁。十点整,骑兵开始列队上岗,人群一阵大乱,然后纷纷驻足留影。这里居然也有种族歧视,那边的白小伙儿被围得水泄不通,这边的小黑鬼却乏人问津。咱鄙视这种行为,毅然地站在黑人兄弟一边,以示支持。

再向南,右手边有个戒备森严的铁门,里面就是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的府邸。外面实在看不清楚,首相也不那么亲民,只好继续赶路。

继续向南,终于看见议会大楼和大本钟了!多年的梦想眼看成了现实,大本钟触手可及,这真的不是在做梦!可惜,时间有限,不能去登那三十九级台阶。

手机版 关于火车吧 源码下载 友情链接 在线订票 隐私原则 意见反馈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QQ:151219695 联系邮箱:151219695@qq.com 我们将会在48小时内给与处理!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24 huocheba.com